河文函〔2021〕146號
民盟河源市基層委員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打造鄉村旅游品牌路線,助力鄉村振興的提案收悉?,F綜合市農業農村局意見,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主要成效和做法
近年來,我市緊緊抓住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示范區及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排頭兵的契機,以“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重要承載地”為目標,依托生態、旅游、鄉村、人文等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精準扶貧,我市鄉村文旅產業不斷涌現,主要打造了一批特色明顯、產業帶動強、環境優美的特色文旅小鎮、鄉村旅游民宿、鄉村旅游示范點等,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今年在疫情影響下,我市鄉村旅游仍呈現蓬勃發展局面,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入市游客371.2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8.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4.0%和42.6%。其中鄉村旅游拉動作用明顯。
(一)高度重視,政策推動。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發展工作,先后出臺了《河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河府辦〔2019〕4號)《河源市民宿管理實施細則》《河源市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 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案》《河源市鄉村綠化美化行動方案》《河源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行動計劃(2021-2025年)》《河源市進一步推動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19—2021年)》等文件,編制了《河源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等規劃,對鄉村旅游進行了重點規劃和布局,較好地統籌和指導了鄉村旅游發展,為鄉村旅游以及包括民宿業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時,經過充分調研,形成了《關于河源市文旅體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河源市鄉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河源市民宿發展情況報告》等報告,從理論層面較科學地分析和判斷了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剖析了問題,從制度層面解決了發展目標、任務和保障問題,提出了科學可行的舉措。
(二)完善基礎,優化環境。一是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多年來,我市各縣區結合當地實際,積極籌備建設資金,統籌規劃,重點突出鄉村的公共休閑綠地、鄉村道路、河堤綠化、房前屋后綠化、村莊綠化帶的建設,做到喬、灌、花、草等合理科學配置,形成色彩鮮艷、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景觀效果,著力提升村莊生態景觀環境。“十三五”期間,全市完成鄉村綠化美化項目596個(行政村或自然村),其中省定貧困村255個。二是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我市大部分鄉村利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契機,結合精準扶貧,積極籌備各項建設資金,堅持把鄉村旅游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相結合,開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推進了“美麗庭院”“四小園”建設,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了鄉村旅游環境。如龍川縣累計拆除5.7萬間672萬平方米,打造“四小園”示范點6187個;源城區28個村達到干凈整治標準,陂角村于2019年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并作為河源市代表村參加《鄉村振興大擂臺》。三是基礎設施明顯提質。進一步加強了道路、旅游廁所、旅游標識標牌、停車場、醫療站、垃圾站、旅游咨詢服務中心等各項基礎配套建設,完善了鄉村旅游服務功能,提高鄉村旅游的綜合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為游客和居民提供舒適、安全和宜居宜游的休閑旅游環境。廁所革命加快推進,2015年以來,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435座,基本實現合理規劃、均衡布局。如龍川縣完成村道路路面改造及硬底化257公里,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155座,20戶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基本實現全覆蓋;源城區在陂角村、上村村、坪圍村等有條件、游客數量大的鄉村旅游區建設游客咨詢服務中心。
(三)文化賦能,打造產品。我市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特別重視鄉村特色文化建設,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內涵,以文化為靈魂,以市場為導向,科學規劃,積極開發特色化、差異化、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產品。目前,我市鄉村旅游景點共有近30家,旅游民宿近300家。一是打造美麗鄉村旅游產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古建古村落、民俗文化等資源,打造出趣田野桃旅綜合體鄉村旅游點、高埔崗鄉村旅游點、連平縣大湖鎮(綠竹)鄉村旅游點、仙坑古村鄉村旅游點等,豐富鄉村旅游產品供給。二是打造紅色鄉村旅游產品。目前,我市打造的紅色旅游產品主要有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色蘇區展覽館、“血田”紀念廣場、革命烈士劉爾崧紀念館和故居、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阮嘯仙故居、佗城景區朱氏宗祠、五興龍革命舊址等景區。其中,紅色蘇區被省委宣傳部授予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阮嘯仙烈士陵園及故居、紫金蘇區遺址群、和平抗日淞滬英雄紀念碑、龍川南拔寮兵工廠被列為廣東省紅色旅游經典景點。三是打造客家文化鄉村旅游產品。主要打造了佗城風景區、林寨古村、南園古村、蘇家圍、黃龍巖畬族風情景區等多個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重點文化鄉村旅游項目;同時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朝戲、客家山歌等客家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鄉村旅游項目中,突顯客家文化特色。四是打造生態文化鄉村旅游產品。通過深度挖掘打造,形成了以萬綠湖、鏡花緣、萬綠谷、野趣溝、桂山、霍山、越王山、九連山等為代表的“萬綠河源”的生態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溫泉資源,開發了巴伐利亞莊園、客天下水晶溫泉、和平溫泉之都、葉園溫泉、御臨門溫泉、榮佳國韻溫泉度假村、康泉十八等鄉村溫泉景區。五是打造精品民宿。近年來,我市依托生態、旅游、鄉村、人文等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培育發展了一批文旅融合特點突出、效果顯著的鄉村民宿,逐漸打造“民宿微景區化”和“民宿+研學+親子+團建+文創+電商”的具有顯著河源特色的民宿發展之路。據初步統計,全市有民宿300多家,約4000間客房,超過6000張床位,民宿從業人數約4000多人(民宿登記工作尚在進行中,以上數據為預估數,目前我市已登記發證的民宿76家)。我市民宿發展較好、美譽度較高的有源城區楊家小院、鄉村四月,東源縣梨花屋舍、竹里館、到·吉宿、康匯·酒坊民宿、萬綠客家驛站、回響民宿等,東源新港鎮、義合鎮、康禾鎮等區域已有了民宿集群發展的雛形。今年5月份,我市成功舉辦了河源市2021年美麗鄉村民宿招商推介會,推動188個民宿建設項目達成意向投資,并與廣東省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進美麗鄉村連線連片建設,為我市鄉村旅游業規模化、品牌化、集約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促進“生態經濟”變“美麗經濟”,以鄉村旅游興旺助推助力鄉村振興。
(四)整合資源,品牌突破。近兩年來,我市先后創建、申報、評定了一大批體現文旅全域融合的鄉村旅游線路、產品,在融合實踐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巴伐利亞莊園榮獲旅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客天下、和平溫泉之都獲得省級旅游度假區;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龍川縣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福建會館)成功晉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源恐龍文博園、霍山風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其中河源恐龍文博園實現了我市“文化場館景區化”重大突破,成為我市文旅融合的典范作品;鄉村旅游點源城區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旅游區、野趣溝旅游區、榮佳國韻溫泉度假村、五色茶嶺景區、綠油花果樹小鎮新評3A級旅游景區;高埔崗街道、新港鎮被評為廣東省旅游風情小鎮;新評11個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5個森林旅游新興品牌地、7條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5條省級森林旅游特色線路、4條省級歷史文化游徑線路。
(五)專項扶持,示范帶動。為推動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激發鄉村活力,2019-2020年,我市成功舉辦了河源市第一、二屆鄉村旅游文旅融合創新大賽活動,將250萬元扶持資金以“以獎代補”的競賽方式,直接獎勵扶持給鄉村旅游點和鄉村民宿的實施主體?;顒臃謩e評出了一批主題定位高、市場明朗、管理規范、示范性好,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文旅融合較高的鄉村旅游點和民宿,起到了一定示范帶動作用和良好的社會效應。今年,我市也安排了100萬旅游產業發展資金繼續舉辦第三屆鄉村旅游文旅融合創新大賽,扶持一批鄉村旅游點示范項目和精品民宿健康發展。此外,我市在2020年還積極爭取了省級重點文旅企業應對疫情專項獎補資金728萬元,其中用于扶持鄉村民宿、鄉村旅游景區景點就占到了大部分。
(六)創新營銷,拓展客源。我市在鄉村文旅品牌打造方面一直在探索前進,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資源大力宣傳,擴大鄉村旅游、民宿品牌影響力,起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2019以來,我市在鄉村旅游文旅體融合上持續發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小浪潮。先后成功舉辦了“河源市鄉村旅游沖鋒號”系列活動、2019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東源義合站)、河源第三屆客家鄉土文化節暨第十三屆黃龍巖畬族板栗節、連平上坪桃花節古驛道徒步活動、“5·19”中國旅游日暨廣東省第20屆體肓節河源龍川霍山大型徒步活動、連平大湖首屆蓮藕文化旅游節暨四季花海開園節、東源漳溪捕魚節、船塘板栗節、義合鎮音樂啤酒節、稻田文化節等一系列鄉村文化旅游和休閑體育主題活動,這些活動進一步推動河源市文化、旅游、體育的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打造“一站一特色、一站一精品”,推動鄉村旅游、民宿健康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同時,通過參加深圳文博會等大灣區城市舉辦的文旅活動、聯合推廣交流活動,將河源的鄉村非遺文化、鄉村旅游景點等進行展示,廣泛對接、交流,為大灣區城市群客源地量身定做了一批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線路、研學線路等優質文旅產品。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民盟河源市基層委員會所提出關于“加快打造鄉村精品旅游線路,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建議切合我市鄉村旅游發展實際,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我局將進一步研究,逐項推進。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精準扶貧、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及全域旅游創建工作,突出鄉村旅游、民宿特有的鄉村生態和特色鄉村資源,做好鄉村旅游規劃。一是將鄉村旅游業態的發展列入“河源文旅體‘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去統籌謀劃。二是充分體現文旅融合理念,倡導文化引領,充分挖掘當地民俗和人文資源,凸顯地域文化,突出鄉村特色,提升鄉村民宿的文化內涵,增強鄉村民宿的體驗感。三是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多措并舉,有序盤活農村依法建造的宅基地農房、村集體用房、閑置農房、閑置集體建設用地等資源,用于鄉村民宿和相關業態建設。
(二)積極引導,完善發展環境。一是大力完善基礎設施。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上來,大力完善旅游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停車場、旅游廁所、游客服務中心、旅游標識等旅游設施建設,完善旅游服務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我市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較大改善,打造一批特色明顯、產業帶動強、環境優美的特色小鎮和鄉村旅游示范點。二是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加新的利潤點,實現鄉村旅游、民宿產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展。在觀光體驗旅游產品的基礎上,結合產品的銷售、研發和深加工,形成形成產業鏈,將產品的附加值做出來,效益最大化。
(三)深挖內涵,助推鄉村振興。一是堅持文化賦能。推廣“鄉村+節慶”“鄉村+非遺”“鄉村+文創”“鄉村+演藝”“鄉村+游樂”等鄉村文旅體發展模式,推動傳統村落、文物、非遺、體育賽事等文化和體育資源融入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到2022年累計建成15個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推出15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通過鄉村旅游文旅融合創新大賽等活動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示范點和特色民宿。二是繼續打造精品。整合現有的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點、古驛道等資源,將河源鄉村民宿納入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歷史文化游徑和風情小鎮、茶旅小鎮等內容之一,積極引導、指導全市的鄉村旅游業修煉內功,完善產品體系和軟硬件建設;提升抗風險能力,豐富產品內容。積極打造精品鄉村民俗風情游、紅色歷程游、節慶游等文化旅游主題線路,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旅游產品。三是繼續舉辦鄉村節慶活動。指導繼續舉辦板栗節、捕魚節、桃花節、鷹嘴桃節、美食節等鄉風民俗和節會活動,實現“以節促銷、以節促游、以節富民”。力爭每年持續開展省級或市級粵贛古驛道定向越野大賽和特色主題體驗活動,完善沿線服務設施,打造南粵古驛道文化創意大賽、定向大賽、研學旅行線路等系列品牌,帶動周邊鄉村旅游發展。繼續搭建完善鄉鎮健身平臺。利用農閑、周末、墟日、節假日在廣大鄉鎮群眾中開展鄉村廣場舞、舞獅、舞龍、健身氣功、太極拳、籃球、游泳、象棋、龍舟、武術以及貼近農民生產、生活、農味很濃的趣味性運動。大力宣傳河源農村文化,組織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帶動農村鄉風文明和新農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四)加強宣傳,打造品牌。一是繼續創新營銷。針對河源鄉村旅游點、民宿依然存在的零散、偏遠、規模小的總體現狀,著力引導其集群布點和抱團經營、營銷推廣。此外,積極引導全市民宿業主走“品牌特色化、服務精細化、經營網絡化、行業生態化”之路,突出審美與個性,突出生活方式、價值觀輸出,突出“互聯網+鄉村旅游+民宿”,突出抱團合作與同業共贏,實現生態、良性發展。二是繼續強化宣傳。通過多種途徑、形式,強化宣傳教育,使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做好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建立村民自發保護機制,激發和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發動村民摸清本村的文化家底,對具有保護價值古民居、古建筑、古道、古樹、歷史名人等進行進一步挖掘,分門別類建立檔案,分類、分級保護管理。同時,在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中,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讓更多的古民居、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護。加強和主要客源地的聯系,定期舉辦特色旅游產品的旅游節會,增加具有表演性、觀賞性和參與性的鄉村旅游節目,加強行業指導,做活鄉村旅游市場。
總之,要堅定信心,下定決心,把“鄉村旅游”作為我市文旅的重要發展方向,著力重點促進鄉村旅游業態發展,助力打造鄉村旅游示范地。最后,謝謝民盟河源市基層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希望你們繼續關心支持我市鄉村旅游的發展。
河源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1年8月20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