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函〔2021〕177號
王方等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快推進我市體育產業發展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文化體育產業已經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對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培育經濟新動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文化體育產業,推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積極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健全公共體育管理服務體系,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體工作開展如下:
一、加快體育場地建設,補齊我市公共體育設施短板
“十三五”以來,我市通過政府投入,社會的力量等資源,全市加大力度公共體育場地建設,市、縣、鎮級新增加了一批體育場地,新增社會足球場地28塊;建設大大小小體育公園達到96個,為1251個行政村配備和更新了籃球場、乒乓球臺、健身路徑。修建健身步道298公里。全市各類室內外體育場地截止2020年底達到838.5萬平方米,按常住人口310.56萬計算,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7平方米。市、縣(區)基本配有田徑場、全民健身中心、體育館和全民健身廣場(公園),在公園、綠地、廣場配建體育健身設施,城鄉普遍建成15分鐘健身圈,新建居住區和社區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90%,改善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無障礙條件,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免費低收費開放率達到100%。
近年來,市體育館、戶外體育公園,市文化廣場、茶山公園、客家公園西、東江灣足球場、客家文化長堤體育器材都進行了設施設備更新升級和修繕,不斷滿足了群眾健身需求,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和一致好評。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已經將河源市奧林匹克中心的建設、客家公園大型體育公園納入“十四五”公共體育場地的建設范疇。在市政府政策導向和擴容體質的部署下,將不斷補齊短板,滿足群眾健身需求。也極力推動企業和單位參與體育品牌的打造,引導俱樂部的發展。
二、加快打造生態體育旅游品牌
品牌建設是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近年來,我市加大文旅體融合力度,充分發揮我市文化底蘊、豐富的旅游資源,結合文旅產業發展新方向,加快打造體育旅游品牌。目前,河源萬綠湖國際馬拉松賽”、萬綠湖和桃花節大型徒步活動、各縣(區)(含鄉鎮)及市直機關領導干部籃球聯賽、群眾健身氣功已成為河源體育旅游品牌。其中,河源萬綠湖國際馬拉松被中國田徑協會評為“銅牌賽事”和“最美賽道特色賽事”。
各縣(區)突出地方特色,將全民健身活動與鄉村振興戰略高度融合,打造了群眾體育特色品牌。如:源城區打造了氣排球品牌,爭創全國老年人氣排球之鄉。東源縣打造了籃球、廣場舞、舞火龍品牌。和平縣打造了足球和武術運動品牌。紫金縣打造了乒乓球、籃球品牌以及持續擦亮激流回旋等水上運動項目品牌。連平縣、東源縣以古驛道為載體打造了古驛道定向大賽、徒步活動品牌。
同時,我市每年開展“中國旅游日”、萬綠湖打魚節、黃龍巖板栗節、親子徒步等民俗體育等活動。推出文旅惠民卡,實現旅游惠民。積極拓展外部客源市場,開通了“河源微旅游”、“河源旅游網”兩個旅游微信平臺和“萬綠河源”手機客戶端,組織參加了廣東旅游產業博覽會、體育產業博覽會等宣傳推介活動,開展了深莞惠汕河“3+2”旅游合作系列活動,全力推動生態體育旅游品牌的發展。
三、加快示范體育鄉鎮建設
我市按照“一鄉一品”的思路,依托各鄉鎮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將文體元素融入旅游景區景點,以景區舉辦體育賽事活動為契機,結合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因地制宜開展休閑體育和競技體育活動。各縣區結合鄉鎮的文化體育需求,蓬勃開展文化體育特色活動,推動鄉鎮體育產業發展。
比如:東源縣駱湖鎮的籃球、船塘鎮媽咪隊的廣場舞、上莞鎮的舞火龍、黃村鎮的氣排球等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打造東源特色健身休閑旅游圈。連平縣充分利用忠信花燈、上坪桃花、田源魚梁、石源荷花等文旅體品牌,大力開展相關體育賽事活動。和平縣積極推廣了“席床生日節”“客家拳術”“詠春拳”“龍獅表演”“凳板龍”進校園、進農村等活動,同時不斷挖掘和發展具有濃郁和平特色傳統體育運動。龍川縣在“十四五”期間擬建佗城鎮、田心鎮、鐵場鎮、上坪鎮、細坳鎮五個體育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紫金縣結合黃塘鎮黃塘激流回旋訓練基地,擬打造黃塘體育文化休閑小鎮項目,圍繞黃塘鎮激流回旋基地和九龍湖的地理位置,引資開發山地越野、徒步、靜水運動等“康養+戶外運動”項目,打造“醫養結合”的康養服務中心。
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
我市大力發展“體育+”新模式,推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等體育服務業,推出精品體育旅游線路,延長體育產業的價值鏈。強化與大灣區文化創意企業交流,培育富有嶺南特色、中西融合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企業,全力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平臺。支持粵港澳影視機構及文娛機構合作拍攝制作影視、動漫節目和網游產品等。鼓勵與大灣區城市合作開展各類文化創意活動。深化與大灣區的旅游及相關領域合作,共同設計推廣“一程多站”式精品線路,促進旅游產業共推、品牌共建、環境共治、交通互聯、設施共享,構建以旅游為主導的跨區域合作平臺。吸引灣區知名企業來我市投資旅游新業態,規劃建設具有生態和人文特色的主題樂園、主題酒店,積極發展文化演藝、文化觀光、文化體驗等旅游項目。積極引進大灣區內有實力的健康服務機構,合作建設中醫藥健康服務中心、中醫養生保健示范基地等項目。依托通用機場建設低空飛行體驗區,聯合深圳、東莞打造田園低空飛行體驗項目和水上飛機觀光項目。加強與大灣區體育組織和國內外知名體育企業交流合作,持續擦亮激流回旋等水上運動項目品牌,發展馬拉松、定向越野、五人足球、三人籃球、圍棋、象棋等普及性廣、基礎好的運動項目,適時引進長距離越野挑戰賽、自行車競速賽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舉辦國際或全國性大型體育賽事的部分項目分賽場活動,“十三五”期間,我市通過舉辦2018年南粵古驛道“天翼K高清杯”定向大賽(第六站·河源連平)、連平縣古驛道桃花節大型徒步、2019年南粵古驛道“天翼K高清杯”定向大賽(東源義合),以古驛道為載體,創新了“體育+文化+旅游”模式,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河源萬綠湖國際馬拉松與文化藝術周、旅游推介活動等有機結合,推動了文旅體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文化、體育、旅游、經濟發展共贏產業大格局。
五、加快體育人才培養和引進
一是競技體育陣地建設不斷加強。市體校被評為“廣東省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和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摔跤、舉重、拳擊、柔道項目被評為廣東省重點班。市水上中心被評為“廣東省皮劃艇后備人才訓練基地”。二是打造了皮劃艇激流回旋拳頭項目。我市先后向國家隊輸送了20多名優秀運動員,向中國解放軍隊輸送了10人優秀運動員,向廣東省專業隊輸送了70多名優秀運動員。河源籍運動員先后獲得2個世界冠軍、2個亞運會冠軍、4個全運會冠軍、92個全國冠軍,打造了“胸懷大志,頑強拼搏,勇創佳績,為國爭光”的“河源激流精神”。“十三五”期間,河源市水上運動管理中心水上項目在國際賽事獲得6金1銀1銅;在國家級比賽獲得 6金7銀4銅;參加省級比賽獲得12金12銀15銅。培養了譚亞、胡明海、騰志強、滕千千、朱浩然、林家燕、陳紹婷、張蝶、蔡敬贏、周銳等一批優秀運動員。三是備戰全運會、省運會工作取得實效。形成了四年一屆市運會、一年一度市青少賽制度,先后舉辦過4屆市運會,2018年省運會上,河源體育代表團共派出631名運動員分別參加了競技體育組13個項目和學校體育組8個項目的比賽。我市體育健兒在競技組(專業組)比賽中奪得8金9銀7銅,金牌數位居全省第10位,比上屆省運會排名全省第12位前進了兩位。四是“三大球”戰略深入實施。重點抓籃球、足球項目普及,規劃建成了一批小型籃球、足球場地,推動籃球、足球進校園,組織開展了業余籃球、足球賽事活動和教練員培訓。將籃球列入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引進技術人才,確保資金上的保障,提升球隊實戰水平,樹立為河源爭光的理想信念,讓籃球“奮斗拼搏”精神成為鼓舞河源率先振興發展的精神動力。市縣(區)和大部分鄉鎮組建有籃球隊,每年開展市-縣-鎮三級籃球聯賽,組織舉辦企業杯籃球聯賽,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培育了富有活力的籃球市場。我市在2016、2017年全省籃球聯賽中連續獲得第五名,2018年獲得第三名,2019年、2020年連續奪得第二名。五是青少年體育蓬勃發展。“十三五”時期,我市注重加強體教結合,加強體育傳統校建設,大力推動體育進校園活動深入開展,切實加強業余訓練,形成了濃厚氛圍。
六、下一步工作計劃
王方等委員提出的本提案,符合我市文旅體發展實際,所提出的意見具有較高的指導性、前瞻性,對我市文旅體工作具有較強的指導性。接下來,我局將著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進一步加快推進全市體育產業發展:
一是抓好全市已建社區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廣場、戶外體育場地設施等的提質升級,促進體育產業發展。二是繼續擦亮品牌賽事,每年定期策劃舉辦具有河源特色的體育賽事活動,打造精品路線,以產業化、市場化運營機制推動體育與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擴大體育經濟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辦好古驛道、桃花節、萬綠湖等大型徒步活動。三是大力發展“體育+”新模式,推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等體育服務業,推出精品體育旅游線路,延長體育產業的價值鏈。四是大力引進高水平專業運動員教練員,著力培養競技人才,建立體育產業人才數據庫,健全人才激勵機制。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你們對我市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視與支持。
河源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1年9月14日
(聯系人及電話:劉華,3389631)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