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衛健案函〔2023〕24號
民進河源市基層委員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提升我市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水平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積極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出臺了《關于印發河源市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河衛健〔2023〕2號),將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著力發揮中醫藥在促醫改、惠民生、保健康中的特色優勢,實施“補短板、強基層、推創新、興產業、揚文化、保健康”,持續深入推進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中醫藥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明顯改善,服務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一、近年來我市推進基層中醫藥發展工作情況
紫金縣、連平縣、龍川縣2021年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國家評審。龍川縣中醫院剛結束國家三級中醫醫院評審,4家縣公立中醫院達“二甲”中醫醫院水平,10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完成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建設,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5家縣級綜合醫院設有標準化中醫科、中藥房。5家縣級婦幼保健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深入推進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建成6個縣(區)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至2025年,將對全市2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完成內涵建設,探索在171家村衛生站建立中醫閣,提高服務能力。
(一)在培養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方面。一是完善我市人才引進機制。2022年市委、市政府出臺《河源市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引育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河委發〔2022〕1號),其中明確提到:“未來三年,通過公開招聘力爭新引進博士研究生(正高)30名、急需緊缺專業碩士研究生(副高)70名,柔性引進一批專家人才到我市開展工作,培育一批醫療衛生學科帶頭人、骨干醫師和青年醫師,加速一流人才培育平臺建設等”,可見我市人才引進機制已經逐步完善。二是加大基層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職稱晉升傾斜。目前,我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和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按照《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廣東省中醫藥局關于印發<廣東省衛生健康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粵人社規〔2022〕6號)開展工作。《通知》中對基層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職稱晉升有如下傾斜:對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實行單列評審。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健康專業人才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取得的職稱限定在我省基層醫療衛生單位使用。對取得中級職稱后在基層工作滿10年的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可直接認定基層副高級職稱;將中醫藥師承教育項目與職稱評審工作相銜接,中醫醫師、中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帶徒授業的經歷可作為代表性成果。全國或省級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取得出師證書后,可提前1年申報相應專業高級職稱。允許臨床類別醫師通過考核后提供中醫服務,參加中西醫結合專業職稱評審。對未列入《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業目錄》的中西醫結合等相關專業,探索開展初、中級職稱評審。三是啟動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同步推進基層中醫藥職稱評審改革和人才縣招縣管鎮用等改革,加快“公益一類財政供給,公益二類績效管理”政策落地,切實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待遇等保障,調動醫務人員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的內生動力。四是接受三甲公立中醫院“組團式”幫扶,通過托管、專科共建、臨床帶教、業務指導、遠程診療、科研與項目協作等方式,提升縣級公立中醫院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五是推進做好專項公開招聘、中醫全科醫生培養、中醫醫學生訂單定向培養、中醫醫科畢業生下基層等項目,積極落實中醫藥人才招聘和培養計劃。2022年通過中醫轉崗(崗位)、規范化培訓等方式,為基層培養33名中醫全科醫生,對40名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開展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完成32名農村衛生中醫專業醫學生訂單定向招錄工作,建立4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六是充分發揮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的功能,開展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的培訓和推廣應用。2022年6家基地深入推進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組織培訓26次,培訓1134人次。七是發揮中醫醫聯體、醫共體建設的資源優勢,實施優質人才資源下沉,緩解基層中醫藥人員短缺現象;八是鼓勵退休中醫醫師、中醫醫術確有專長醫師和通過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取得醫師資格證書人員,到基層執業服務。
(二)完善基層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按照《縣級中醫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要求繼續完善縣級中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快推進中醫醫院項目建設,加大財政對中醫藥事業發展力度。2020-2022年,全市向中醫藥事業方面已累計投入債券資金2.29億元,分別是東源縣中醫院中醫專科綜合樓建設項目1.4億元,和平縣中醫院升級建設項目0.59億元、紫金縣中醫院整體改造建設項目0.3億元。在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縣級中醫院項目中,省級投入東源縣中醫院700萬元、紫金縣中醫院700萬元、龍川縣中醫院950萬元已完成配置設備,和平縣中醫院新院建設省級投入12800萬元,已于2019年11月建成、12月完成搬遷并投入使用。連平縣中醫院投入10000萬元搬遷改造及購買醫療設備和升級信息系統。紫金縣中醫院整體搬遷改造二期項目已完成,發熱門診、傳染病區及可轉換病區項目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東源縣中醫院中醫專科綜合樓項目已完成主體驗收,爭取年底全面使用。二是繼續強化縣級中醫院“兩專科一中心”建設,即每個縣級中醫院建成2個中醫特色專科和1個縣域中醫院適宜技術推廣中心。龍川縣中醫院已完成“脾胃科及心血管科”2個中醫特色專科和縣域中醫院適宜技術推廣中心;今年推動連平縣中醫院、紫金縣中醫院“兩專科一中心”建設。三是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在縣域舉辦中醫類別醫療機構發展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護理院等;四是大力推動“中醫進婦幼”,5家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均能開展中醫藥服務,發揮中醫藥在婦女兒童疾病和預防保健中的積極作用。
(三)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揚優勢,打造中醫特色專科。一是努力發展中醫特色專科。東源縣中醫院骨傷科、和平縣中醫院腦病科、龍川縣中醫院肝病科和內分泌科共建成4個省級“十二五”中醫特色專科;龍川縣中醫院糖尿病科、肝病科、肺病科、骨傷科建成“國家級農村醫療機構中醫特色專科”;龍川縣中醫院外科、和平縣中醫院治未病科、連平縣中醫院骨傷科、東源縣中醫院脾胃病科建設省級“十三五”中醫特色專科已結束驗收工作。二是開展治未病服務。全市所有縣中醫院均設立治未病科,開展治未病服務,其中,龍川縣中醫院治未病科達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4A級。三是參與慢病管理。各縣中醫院積極開展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防治工作,參與并指導基層開展慢性病管理服務。其中,紫金縣將縣域慢病管理中心設置在紫金縣中醫院,東源縣中醫院脾胃科獲得國家消化道早癌篩查聯盟認證和廣東省精準扶貧消化道早癌篩查項目示范單位稱號。四是開展中醫藥服務。各縣中醫院先后研發中藥制劑共10個劑型、18個品種,開展了針灸推拿、小兒推拿、火針、中藥熏洗、香囊防疫、耳穴壓豆、穴位注射等中醫適宜技術、中醫診療技術項目和非藥物治療方法等。五是強化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我市6家縣區級中醫醫院建成縣級推廣基地,為推進我市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中醫藥適宜技術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的優勢和作用,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服務。依托縣級中醫院建設廣東省中醫藥適宜技術視頻網絡平臺外,2022年6家基地共開展培訓26次,每個基地最少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1次,培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134人次,培訓的重點內容包括針類、刮痧、拔罐、穴位敷貼、中醫推拿和敷熨熏浴類技術等。讓基層醫務人員在家門口能學到省級中醫適宜技術項目,并回到單位及時開展相關技術。同時組織縣級中醫院業務骨干下基層開展對口培訓,各中醫醫院定期派專家到全縣鄉鎮衛生院會診和指導中醫適宜技術操作,推動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的開展。六是支持龍川縣中醫院牽頭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立“七大中心”,推進資源共享。目前建立完成心電診斷中心、醫學影像中心,與7家鄉鎮衛生院對接心電診斷、影像診斷系統,成功開展1000多例遠程心電診斷,提高了鄉鎮衛生院診療能力。同時,正在推進治未病(慢病)管理系統,實現縣域內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技術共享。建立專科聯盟,提高專科服務水平作為全縣中醫龍頭,為提高各醫共體成員單位康復科、治未病等中醫特色專科整體水平,龍川縣中醫院牽頭成立龍川縣縣域康復專科聯盟、治未病專科聯盟,每月到各成員單位開展專科技術培訓,目前共幫助各成員單位成功開展新技術新項目6項,并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下沉技術,定期到各成員單位指導。每月安排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專家到各鄉鎮衛生院開展查房、坐診、講座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提高各成員單位診療水平。七是弘揚中醫藥文化,以“中醫藥文化基層行”活動為載體,加強“市縣鄉”三級醫療單位聯動,促進優質中醫醫療資源下沉,充分發揮中醫藥專業人才技術優勢,提升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中醫館中醫藥服務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下一步,我們將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有關決策部署,結合你們提出的建議,進一步推進基層中醫藥工作,加大對基層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發揮中醫藥在醫改的作用、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拓寬基層中醫藥服務領域等,發展壯大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中醫藥服務,增強獲得感、幸福感。
河源市衛生健康局
2023年9月4日
(聯系人及電話:鐘蘭芳,0762-3331220)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