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類)
河環函〔2024〕63號
關于政協市八屆三次會議第20240019號提案答復的函
市政協提案法制委員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強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打造美麗河湖推廣示范樣板的提案收悉,經綜合東源縣人民政府,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體局、市工信局意見,現答復如下:
一直以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河源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中之重,多措并舉守護好河源及粵港澳大灣區近5000萬人的飲用水水源,積極將新豐江水庫打造成為美麗河湖推廣示范樣板。
一、主要工作亮點
(一)新豐江水庫水質持續保優。新豐江水庫國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地表水Ⅰ類標準,主要指標總磷、氨氮等年均濃度保持較低水平,10條主要入庫支流水質優良率為100%,水庫營養狀態穩定保持貧營養,水庫藻密度水平優于國家Ⅰ類標準(“無水華”級別)。根據全國地表水水質月報,2020年以來新豐江水庫營養狀態指數在全國124個重要水庫中基本保持前五名。
(二)入庫污染得到有效管控。完成禁養區清拆工作,清理生豬50多萬頭,規模養殖場設施裝備配套率較2018年的88.5%提升至98.5%;流域34個鄉鎮鎮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100%,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和保潔覆蓋率達到100%。
(三)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自然岸線率達98.13%,湖區野生動植物豐富,其中珍稀瀕危植物9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7種,庫區頻現對水質要求極高的桃花水母。
(四)收獲豐碩榮譽成果。先后獲評“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中國天然氧吧”和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等榮譽稱號,2024年河源市對新豐江水庫保護的典型做法(《萬綠湖水為何如此清澈?》)被《中國環境報》報道推廣,工作成效獲得生態環境部領導批示肯定。
二、水生態保護工作落實情況
(一)扎實落實新豐江水庫水環境保護責任
全面推進河長制,成立了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和河長辦,把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擔任市第一總河長、市總河長,推動市、縣、鎮、村四級河道實現河長制“全覆蓋”,勇平市長擔任新豐江市級河長、相關縣區縣(區)長擔任縣級河長。加強水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我市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提升溝通協調、協同辦公、工作調度、動態督辦效率,強化地方政府“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落細各級黨政領導責任,明確了由東源縣政府承擔主體責任,源城區、和平縣、連平縣政府履行屬地責任,市直有關單位履行監督管理責任。
(二)強化新豐江水庫保護生態管控
全面優化生態空間格局,科學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印發實施《河源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根據區域生態環境屬性制定差異化的環境管控措施和生態環境準入要求,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堅持“面上保護、點上發展”,嚴格控制新豐江水庫周邊的開發,嚴格控制源頭污染,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環保法律法規的項目堅決不予引進,對有污染特別是水污染重、難治理的項目堅決不予接納,對達不到清潔生產要求、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目標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根據流域資源稟賦和歷史現狀,結合流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與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方向,統籌生態生活生產空間分布,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以水環境和土壤環境承載力調整優化畜禽養殖布局和規模,推廣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發展標準化、規范化、生態化規模養殖;優化農業發展整體布局,堅持農業清潔生產和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堅持以水定耕,嚴禁侵占河岸湖濱帶等生態空間。
(三)著眼全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
近年來,我市持續加強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水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行動,不斷完善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減少污染物入庫量,治理成效逐步顯現。
1.開展全面保護。全面貫徹落實坤明書記調研新豐江水庫關于“切實保護好新豐江水庫這一政治水、經濟水、生態水”的指示要求,認真實施省《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方案》任務要求,印發實施《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全力推進養殖行業管理升級、農業面源治理、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汛期入庫污染削減等重點工作任務,系統謀劃水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推動新豐江水庫全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完成水環境精準治理與水生態保護修復行動方案編制,對庫區及入庫支流沿程水質和污染源開展溯源分析,運用好新豐江水庫水環境精準治理研究成果指導實施精準控源、支流達標、水生態風險防范、入庫生態濕地建設、生態恢復提升等工程。扎實推進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立法工作,成立了立法工作專班,制定了立法工作統籌圖,完成《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條例(草案)》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為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提供精準法律依據。
2.實施全環節治理。一是狠抓養殖污染防治。科學劃定禁養區,新豐江流域劃定禁養區面積1368平方公里、禁養區面積占比為30.4%;嚴格畜禽禁養區管理,全面完成新豐江流域禁養區畜禽養殖場清退,2024年組織開展新豐江水庫集雨區及重點考核斷面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行動、省考斷面水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等,截至2024年6月底,排查發現的150家存在環境管理問題或環境違法行為的畜禽養殖場(戶)中有113家已完成整改,總體整改完成率75.3%。其中,責令改正70家,完成立案4家,責令搬遷清理或拆除關閉的18家已完成清欄12家,完成率66.7%;嚴禁庫區網箱養殖行為,累計拆除網箱2萬多平方米,基本清除庫區網箱養殖。大力發展綠色畜牧業,編制了《河源市種養循環發展規劃(2018-2025年)》,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治理途徑,深入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畜禽養殖規模化率和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均已達到85%。二是持續深化生活污染治理。加快提升城鎮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新豐江流域34個鄉鎮(街道辦)實現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30個鄉鎮獨立建成鎮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合計處理能力8.14萬噸/日;加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印發實施《河源市農村生活污水攻堅行動方案》,流域3491個自然村建成農村污水處理設施417座覆蓋830多個自然村,另有近600個自然村已納入鎮級污水處理廠處理,930多個自然村采用資源化利用技術,合計2360多個自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約67.6%;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已基本建立完善“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流域內共建有31個垃圾轉運站,自然村按500人/名標準配備保潔員,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和保潔覆蓋率達到100%。三是大力減少農業種植面源污染。深入推進庫區林分優化提升,完成庫區及集雨區13萬畝桉樹林優化提升工作,庫區六鎮累計砍伐退出桉樹林7.12萬畝;有序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工作及推廣使用綠色高效農藥,高效完成耕地質量監測及農戶施肥調查,指導新豐江流域東源縣、和平縣、連平縣等建設“三新”配套技術示范,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有機肥、無人機施肥等技術推廣示范,有效減少化肥投入使用。四是深入推進工業污染治理。有序推進流域內涉水工業企業入園,新建涉水工業項目原則上要求進入園區,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項目發展,優先發展高附加值、低污染產業,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持續優化工業廢水處理工藝,推動工業廢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確保工業廢水經有效處理后穩定達標排放。
3.實行全方位共治。一是建立常態化監督工作機制。制定《關于開展常態化監督推動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的實施意見(試行)》,常態化開展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檢查工作,2024年專項督查發現水環境問題43項、已完成整改23項,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履行主體責任、屬地責任和監管責任。二是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嚴格落實污染源“‘三線一單’管控—規劃與項目環評—排污許可證管理—環境監察與執法”的閉環管理機制,常態化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建立了生態環境執法一體化平臺;組織開展新豐江水庫集雨區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交叉執法行動,“十四五”以來,共整治畜禽養殖場508家次、立案查處34宗。三是加強水質監測。認真做好水質監測工作,制定年度監測方案,針對國控、省控等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以及其他重要河流均設置有監測點位并定期開展監測工作,全面掌握水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在水質發生變化時及時開展分析、研判工作,為水質保護提供科學支撐。四是建立代表委員督導檢查機制和河長制度。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開展巡察調研,發現問題點名督辦跟蹤落實;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河長湖長體系,今年以來,全市2115名河湖長累計巡河54035人次,巡查發現問題76個,已整改74個;暢通群眾參與保護渠道,創建“河小青”“湖小青”志愿服務隊,注冊人數超2.7萬人;推動廣東省首個民間河長培訓實踐基地掛牌成立,全流域聘用民間河長共計869名,激發群眾愛家愛鄉熱情。五是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監督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組織開展環保志愿服務活動、“6·5”世界環境日等活動。充分發揮宣傳輿論部門主陣地作用,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通過專題報道、設立專欄、刊播公益廣告等,廣泛宣傳保護水環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公眾關心關注并投身水質保護行動,不斷凝聚社會共識,構建全民愛河護水“大格局”。
(四)穩步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
一是深入推進綠美生態建設。突出抓好九里湖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建設,以點帶面大力實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提升行動”。二是統籌考慮流域水資源調配。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優化調度區域流域水資源,滿足東江干流生態流量和下游壓咸保淡供水需求,保障下游“有河有水”和飲水安全。三是加強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在多源共治的基礎上,對水環境功能和自凈能力缺失的入庫河流實施水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措施,推動水生態修復恢復。“十四五”以來,新豐江流域共安排水污染防治類資金約1.7億元,開展實施了船塘河、燈塔河、大湖水等17個水環境綜合治理及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新豐江水庫10條主要一級入庫支流水質優良率保持100%,水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四是大力發展“水經濟”。注重把水環境保護和鄉村振興融合起來,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有效路徑,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培育發展水產業;堅持“環保至上、科學規劃、強化管理、生態旅游”的開發原則和“湖內游覽、湖外吃住”的旅游方式,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充分利用新豐江水庫優質水資源優勢努力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完成了萬綠湖生態展示館建設,持續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和美譽度;大力發展周邊集農業觀光、休閑湖水旅游、農事體驗、特產購物、娛樂于一體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項目,打造一批親水民宿網紅點,實現“人水和諧”“綠富雙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來,我市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省委坤明書記調研新豐江水庫指示要求,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扛起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切實保護好新豐江水庫這一湖“政治水、生命水、經濟水”,以高品質水環境支撐河源高質量發展,為打造“綠美廣東”河源樣板作出更大貢獻。
(一)持續加強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進一步加大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力度,緊盯考核斷面水質,統籌推進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按照省《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方案》要求,全力實施《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以永保新豐江水庫Ⅰ類水質為目標,以新豐江庫區及其主要支流降氮控磷為核心,推進實施八大重點任務,謀劃推動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配套工程項目落地實施,持續削減氮磷污染物入庫通量,推動新豐江水庫水質優上爭優。
(二)加大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力度。優化調整禁養區,在禁養區基礎上適當外擴合理范圍,科學劃定限養區,限養區內實施新建規模養殖場規模倍量替代;健全禁養區長效防控機制,繼續推進新豐江水庫集雨區及重點考核斷面流域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工作,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嚴防畜禽養殖污染反彈。按照畜禽糞污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原則,指導轄區內畜禽養殖場(戶)規范、科學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設備,引進推廣“種養結合”“以種定養”的生態養殖技術,加強新豐江集雨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指導,強化畜禽糞肥就近還田利用;鼓勵和支持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提標升級,因地制宜增加脫氮除磷工藝,有效減少入庫支流氮磷污染負荷。
(三)加快完善生活污水治理設施。一是繼續補齊流域鄉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短板弱項。加快補齊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缺口,持續完善城鎮配套管網建設,開展鎮(街)排水管網排查工作,實施缺陷管網改造、雨污分流工程,實現污水收集量和進水污染物濃度“雙提升”加強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提升污水處理設施處理效率;二是繼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河源市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提質增效工作方案(2023-2025年)》和《河源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有效實施,因地制宜、集散結合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有效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四)全力控制農村種植面源污染。繼續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試點工作,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大力推動農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建設,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應用,實現高效、節能灌溉;持續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行動,積極宣傳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還田和統防統治等技術,積極創建化肥減量增效示范,開展新品種、新農技、新農機“三新”技術示范,輻射帶動周邊群眾提高科學用肥、用藥意識和科學施肥、使用農藥技術水平;結合流域水生態修復,構建農業面源污染調蓄處理系統,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影響。
(五)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嚴格落實源頭嚴防、過程嚴控、違者嚴懲的全過程監管,豐富“雙隨機”、明查暗訪、交叉執法等抽查檢查形式,加強重點行業、企業、流域和區域的執法監督,加大環境違法行為打擊力度,督促企業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加強跨界流域聯防聯控,進一步加強與韶關在應急、執法、信息共享等合作,積極開展流域區域的執法監督,保持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形成水環境保護合力。
(六)扎實推進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立法。全力做好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立法工作,嚴格按照立法程序扎實推進立法工作,高質量完成立法任務,爭取早日通過實施《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條例》,為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提供更精準、更符合實際管理需求的法律支撐。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和教育,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向公眾宣傳國家、省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強化公眾監督,切實保護好新豐江水庫水質。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你們對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支持。
河源市生態環境局
2024年7月25日
(聯系人及電話:賴永帆,3883971)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抄送:市府辦公室(綜合六科)。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