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類)
河環函〔2024〕62號
關于政協市八屆三次會議第20240141號提案答復的函
尊敬的王小飛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大力提升生態環境建設治理水平 推動河源實現綠色崛起的提案(第20240141號)收悉,經綜合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意見,現答復如下:
2023年以來,河源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省委“1310”具體部署,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厚植生態環境優勢,大力提升生態環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推動我市實現綠色崛起。
一、工作成效
(一)水環境質量持續排名全省第一。2023年以來,我市國考省考斷面水環境質量持續排名全省第1,10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新豐江水庫、東江干流斷面水質分別穩定保持Ⅰ類、Ⅱ類,新豐江水庫營養狀態指數持續下降并穩定保持貧營養,水庫藻密度水平優于國家Ⅰ類標準(“無水華”級別)。萬綠湖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并得到部領導批示肯定。其中,2023年,我市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進入全國前30名,水質指數同比改善3.33個百分點,水質持續向優向好;2024年第一季度,我市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躍升至全國第10,是全省唯一進入全國前30名的地市。
(二)空氣質量躍升至全省第一。2023年,我市空氣質量優良率(AQI)為99.2%(在較高水平上持續改善,實現歷史最優水平),同比提升3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2;2024年1-6月我市空氣質量優良率(AQI)為99.5%,全省排名第1,高于全省平均值3.1個百分點。環境空氣質量6項評價指標100%達標,其中2023年、2024年1-6月PM2.5均值濃度分別為20微克/立方米、19.2微克/立方米,均達到省下達目標,自2019年以來穩定優于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
(三)土壤和農村環境質量總體優良。2023年,我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8.86%,達到省下達考核目標(穩定在91%),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農村環境綜合狀況為優,全市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水質達到省下達目標考核要求。
二、主要做法
(一)高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認真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緊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指揮棒”,持續加大工作統籌力度,全力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二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以身作則、靠前指揮,掛帥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和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生態環境保護督查整改等工作領導機構,常態化督導、研究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市委、市政府其他領導,市人大、政協等領導班子成員也多次現場調研督導,切實推動省下達我市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約束性指標和重點攻堅工程任務全面完成。三是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河源市直機關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明確40個市直部門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督促各有關部門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構建起齊抓共管的“大環保”工作格局。
(二)統籌推進水污染防治
一是加強我市國省考斷面管理。印發實施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確年度目標及重點工作任務,推動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落細落實。充分發揮市國考省考達標攻堅專班工作機制作用,開展通報預警、水質達標研判等,大力開展新豐江水庫及其主要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庫區及入庫支流水質監測和溯源分析,編制治理修復方案,謀劃水環境治理項目落地建設。組織開展“隆街大橋”“石塘水”省考斷面水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持續推進畜禽養殖專項執法行動,強化汛期水環境監管,開展“欖溪渡口”“浰江出口”“萊口水電站”等重點國考斷面水質提升工作,推動流域水環境治理持續改善,力促考核斷面水質穩定達標。二是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水質。落實鄉鎮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全市共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20個;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日常監管,開展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評估,持續保護飲用水水源水質;完善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按規范設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界碑、宣傳牌等,全力推進農村集中和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排查,開展農村供水工程名錄核查工作,形成河源市農村“千噸萬人”供水工程臺賬清單、河源市農村“百噸千人”供水工程臺賬清單。三是強化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全面貫徹落實省委坤明書記調研新豐江水庫的指示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印發《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成立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專班,編制《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新豐江水庫集雨區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行動,發現298家存在環境管理問題或環境違法行為的畜禽養殖場,全部完成整改。扎實推進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立法。四是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專項行動“查、測、溯”工作,完成河湖清單中86條河流、21個水庫入河排污口排查任務;推進問題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整治49個省級重點流域問題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為81.67%;完成整治96個專項行動問題入河排污口,達到年度目標要求。全面啟動新一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已安排、下達縣(區)專項資金共1060萬元,用于開展新一輪入河排污口工作,截至2024年6月底,已完成轄區流域93.4%入河排污口“查、測、溯”工作。
(三)深化大氣污染防治
一是強化工業污染源整治。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雙減”、臭氧和顆粒物“雙控”,大力推進“硬指標”“硬任務”攻堅,推進12家短流程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完成23家涉VOCs企業低效治理設施改造、23臺天然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和VOCs排放量3噸以上企業分級。二是協調面源污染管控。持續宣傳貫徹《河源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強力開展工地和道路揚塵、露天焚燒、餐飲油煙等整治。三是推進移動源污染管控。開展低排區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巡查,共檢查施工工地20個次,檢測非道路移動機械14臺;處置“黑煙車”、超標排放機動車168輛,完成21座加油站油氣回收系統在線監控系統建設。四是統籌開展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充分發揮市大氣辦牽頭抓總作用,協調各相關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履行責任;充分發揮大氣專班預警哨兵作用,加強與省環境監測中心會商研判,精準預測預警,及時發布污染天氣預報預警信息,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污染天氣的發生。
(四)加強土壤污染防控
一是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印發實施《河源市2023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更新公布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加強幫扶指導,強化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規范化管理。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加強高風險地塊現場巡查,防范地塊未經調查違規再開發利用的情況發生,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2023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8.86%、完成省下達目標(穩定在91%)。二是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印發實施《河源市“十四五”國家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達標方案》,規范我市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管理工作,完成7個“雙源”地下水點位調查,地下水環境質量水質穩定達到省考核要求。三是強化固廢危廢規范化管理。印發實施《河源市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處置工作機制》,持續組織開展打擊固體廢物非法傾倒專項督查,對非法傾倒危險廢物實施“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打擊;有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印發實施《河源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2023-2025年)》;推進新污染物治理,完成2024年化學物質環境信息統計調查工作。
(五)深入推進農業農村和城市污水治理
一是統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2023年,大力推進并完成65個村莊環境整治、2個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等年度任務,助推鄉村振興。二是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印發實施《河源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因地制宜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市7039個自然村中有4410個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自然村治理率約62.65%。三是持續提升城鎮污水收集處理效能。開展污水處理差別化精準提標,有序推進河源市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及配套管網改造項目實施,推動河源市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由一級B提升至一級A,新增污水設施改造規模8萬噸/日。加快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2021年至2024年5月底,完成新增城市縣城污水管網112.4公里,完成新增鎮級污水管網110.6公里,完成改造老舊污水管89.6公里。
(六)積極推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一是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通過鼓勵和引進社會資本參與,由社會資本自行投資建設的方式,各縣(區)均建成了1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總設計處理能力600萬噸/年。二是推動我市生活量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我市熱力發電廠項目建設,啟動3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總處理規模為2700噸/日,分別為日處理能力為1200噸的市熱發電廠項目、日處理能力600噸的東源縣綜合資源利用中心項目、日處理能力900噸的龍川縣能源生態園項目;市熱力發電廠項目、東源縣綜合資源利用中心項目主體工程及設備安裝已基本完成,已實現首次垃圾進廠;龍川縣能源生態園項目已完成項目現場的清表工作。
(七)營造生態文明建設濃厚氛圍
一是多渠道發布生態環境工作動態和信息。依托電視臺、報紙、市政府門戶網站、《河源環境保護》雜志等多樣化、全方位宣傳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理念,在省市媒體發稿約2000多篇次,制作宣傳片(含短視頻)4個。二是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通過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等方式,組織開展22場生態環境保護主題宣傳及實踐活動,廣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三是不斷加強宣傳陣地建設。指導3家單位成功申報省級環境教育基地,繼續推動環保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同時開設《河源生態環境前線》欄目,制作播出專題節目48期。四是全面推進信息公開工作,按照“應公開、盡公開”的原則,主動公開各類生態環境信息,著力維護公眾對生態環境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三、存在問題
(一)水環境持續保優壓力大。雖然我市國考省考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優良,但受畜禽養殖、桉樹種植、生活污染源及上游來水等因素影響,個別支流水質持續穩定達標壓力大。
(二)臭氧防控形勢仍嚴峻。受三面環山河谷地形、污染物遠距離傳輸、本地污染源排放和夏秋季持續高溫、強輻射和靜穩天氣等因素綜合影響,臭氧防控形勢不容樂觀。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下來,我市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8”具體安排,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以生態環境發展的“含綠量”贏得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加快繪就實現綠色崛起的生態藍圖,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崛起樣板。一是一體化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充分發揮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二是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縱深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市水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省、大氣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土壤環境質量保持安全穩定。三是全面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聚焦生態環境要素保障,助力“百千萬工程”、制造業當家、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打造獨具特色體系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河源樣板提供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四是注重廣泛宣傳凝聚合力。深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與新聞媒體深度合作,持續提升“雙微”矩陣宣傳效果,及時發布生態環境重點工作最新動態,做好信息公開相關工作。五是持續健全環境治理體制。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扎實推進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立法,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持續健全碳普惠制,為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夯實生態環境制度保障。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環保工作的關心支持。
河源市生態環境局
2024年7月24日
(聯系人及電話:徐祎,3883775)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抄送:市政協提案法制委,市府辦公室(綜合六科)。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