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類)
河環函〔2025〕57號
尊敬的王小飛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全面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的提案收悉,經綜合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意見,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保持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目標,深入打好碧水保優戰,不斷鞏固提升流域水環境質量。
一、主要工作成績
(一)水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省。2021-2025年5月,我市水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省,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比例均達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其中2023年、2024年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均進入全國前30名。
(二)東江、新豐江水庫水質持續保優。東江干流水質穩定保持地表水Ⅰ-Ⅱ類;新豐江水庫水質保持地表水Ⅰ類,營養狀態指數保持為貧營養水平,藻類密度水平優于國家Ⅰ類標準(“無水華”級別)。
(三)收獲的主要榮譽成果。2022年東江入選全國“最美家鄉河”,新豐江水庫獲得2021年“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2023年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榮譽稱號,2024年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成效得到了生態環境部領導批示肯定,并作為全國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系統治理典型專題報告上報中辦國辦。
二、主要工作落實情況
(一)系統構建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我市深入踐行“河湖統領、三水統籌”理念,全面實施流域綜合治理,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印發《河源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等文件,明確“十四五”重點工作方向及總體目標任務;二是深入推進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建立市國考省考達標攻堅專班、領導掛鉤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工作機制,每年印發實施河源市年度水污染防治攻堅方案,組織開展重點國考斷面水質提升技術支撐工作,系統謀劃部署水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工程措施,確保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二)全力保障優質飲用水源水質。一是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目前全市共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120個,其中市縣級15個、鄉鎮級105個,各飲用水源保護區均制定矢量數據,按規范設置飲用水源保護區界碑、宣傳牌等,規范建設飲用水源保護區圍網工程。開展了農村供水工程名錄的核查工作,形成河源市農村“千噸萬人”供水工程臺賬清單、河源市農村“百噸千人”供水工程臺賬清單,并將水源保護區數據納入到河源市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管理,保障城鄉居民飲水安全。二是全力推進農村集中和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排查。開展“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清理整治“回頭看”工作,基本完成52.24萬農村人口集中供水任務并實現水質全面達標。
(三)統籌推進萬綠湖高水平保護。全面貫徹落實省委部署,扎實推進環萬綠湖世界級“湖泊+”綠色發展區建設,成立了“環萬綠湖先行區”建設工作專職小組,建立“紀委+生態”聯動監督機制;印發實施了《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推進實施流域畜禽養殖污染、生活污水、農業種植面源污染等治理,系統謀劃八大類水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健全水生態監測機制,謀劃實施流域智慧監測水平提升項目,開展實施萬綠湖水生態監測及潛在風險預警防控工作,推動新豐江水庫全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扎實推進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立法工作,成立了《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條例》立法工作專班,制定了立法工作統籌圖,完成《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條例(草案)》編制,現已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為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提供精準法律保障;同時,加強新豐江流域的跨區域協同保護,在與新豐江水庫上游韶關市簽訂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協同保護立法調研,推進協同立法保護。
(四)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是加快提升城鎮污水收集處理效能。積極推進市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及配套管網改造項目、和平縣第二污水處理廠(3萬噸/日)、東源縣濱江新城污水處理廠(2萬噸/日)及配套管網一期工程項目建設,全市累計建成鎮級以上污水處理設施102座、處理能力約59.34萬噸/日,實現95個鄉鎮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完善污水管網建設,建成配套污水管網1499公里,有效提升污水收集處理率。二是穩步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印發實施了《河源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統籌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2025年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現場會在河源召開為契機,保持攻堅姿態推進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至5月底,全市7385個自然村中5980個已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80.97%。三是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調整優化畜禽養殖布局,發展標準化、規范化、生態化規模養殖,2024年全市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經初步核算已達到85%以上。強化畜禽養殖執法監管,持續開展新豐江水庫集雨區及重點考核斷面流域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行動,常態化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交叉執法及幫扶督導工作。“十四五”以來,共整治畜禽養殖場(戶)700多家次,其中立案處罰49家,責令搬遷清理或拆除關閉151家。四是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工作落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指導服務,認真落實“五個不批”的規定,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推動工業廢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繼續推進連平縣三角鎮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改造、龍川縣寶通(鶴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及寶龍工業園雨污分流改造、和平縣大壩工業園新建配套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污水管網建設,確保工業廢水經有效處理后穩定達標排放。五是深入開展黑臭水體整治。持續鞏固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效果,印發實施《河源市源城區東埔河黑臭水體長效治理工作方案》,常態化開展管網維護和河道清淤、保潔工作,東埔河未出現返黑返臭現象。同時,加快推進縣城黑臭水體治理,印發實施《河源市推進縣城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方案》,14條縣城黑臭水體中已完成整治8條;積極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已完成5個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任務。六是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目前已基本完成轄區流域入河排污口“查、測、溯”工作,全力推進排查發現的問題入河排污口整治,其中省級重點流域問題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50個、整治完成率為83.3%,達到年2024年度任務要求。
(五)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一是開展河源市重點江河湖庫水生態調查評估,已完成東江干流、浰江、新豐江、秋香江、琴江、鶴市河、新豐江水庫及楓樹壩水庫等重點江河湖庫水生態調查,對重點江河湖庫開展了水生態環境狀況評估。二是實施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圍繞國省考斷面所在河流,積極推進鶴市河、秋香江、俐江、連平水、忠信河、船塘河、大湖水等重點河流謀劃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十四五”以來累計投入水污染防治類資金約5.4億元用于實施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進一步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三是強化水資源統籌調度,嚴格落實區域用水總量管控制度,協同流域管理機構優化新豐江、楓樹壩等骨干水庫及10座東江干流梯級電站聯合統一調度機制,實現東江龍川斷面35m3/s、江口斷面270m3/s流量管控目標要求。四是大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積極申報涉及東江流域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已成功入選國家2025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公示名單。以大頂鐵礦礦區為重點,推進流域內礦山生態修復。截至目前,礦區環境治理及土地復墾累計投資約769萬元,已復墾129.75公頃。五是加強生態流量監測管控,投入82萬元新建柘陂生態流量在線監測系統,實為上游水庫精細調度保障斷面4.2m3/s生態流量平穩提供技術支撐。六是提升黃沙河水環境質量,推動黃沙河河道生態治理,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已完成黃沙河生態補水工程,正有序推進疊水壩建設,通過生態補水和生態疊水壩,推動提升黃沙河自凈能力。
(六)健全法治與監管機制。一是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嚴格落實污染源“‘三線一單’管控—規劃與項目環評—排污許可證管理—環境監察與執法”的閉環管理機制。常態化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建立了生態環境執法一體化平臺。加強跨部門“雙隨機、一公開”聯合執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二是加強司法銜接溝通,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印發《河源市生態環境部門公安機關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關于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司法保護銜接機制的實施意見》等,建立了涉刑案件移送、生態環境損害案件信息共享機制。截至2024年,全市共啟動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案件16宗,已辦結11宗,索賠金額達2262萬余元。
(七)強化全社會協同共治。結合“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主題,開展水污染防治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典型案例解讀、環保法規政策解讀和水生態保護科普,形成濃厚法治宣傳格局。在微信公眾號發布《美麗中國我先行!2025年六五環境日主題宣傳片》,線下開展“美麗中國我先行”-河源開展六五環境日主題宣傳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多層次開展宣傳活動、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下一步,我市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及坤明書記到河源調研指示要求,深入推進落實水污染防治工作,強化系統治理、多措控污治污,全力打好打贏“十四五”收官之戰,確保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省。
(一)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加強全市重點河流和水功能區管理,加大國考省考斷面水質攻堅力度,統籌推進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繼續組織技術團隊認真開展重點國考斷面水質提升技術支撐工作,力促斷面水質全面穩定達標。推進新豐江水庫水環境保護,全力實施《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謀劃推動實施新豐江水庫流域水環境系統保護項目,加大庫域水生態情況監測預警和機理研究,全力推進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立法工作,盡早成法實施《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條例》,提升新豐江水庫水環境管理水平。繼續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實施《河源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加快完成新一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日常監管,推進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持續加強城市黑臭水體、縣城黑臭水體以及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落實常態化日常管護工作,不斷鞏固我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
(二)加大養殖污染整治力度。健全禁養區長效防控機制,常態化開展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排查整治行動,防止畜禽養殖污染反彈。加強對養殖企業的監督與指導,推動不符合規劃布局的小散養殖戶轉產退出養殖,加強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核查和使用監管,堅持從源頭減量、過程處理、末端利用的思路,進一步推動畜禽養殖場(戶)按照標準化、生態化要求進行升級改造,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指導,強化畜禽糞肥就近還田利用。
(三)深化生活污水治理。一是持續完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快推進河源市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及配套管網改造項目、和平縣第二污水處理廠(3萬噸/日)等項目建設,補齊污水處理能力缺口,開展缺陷管網改造、雨污分流工程,實現污水全收集、管網全覆蓋;加強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提升污水處理設施處理效率。二是繼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河源市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提質增效工作方案(2023-2025年)》和《河源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有效實施,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實現污水收集量和進水污染物濃度“雙提升”,2025年底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0%以上,有條件的縣區力爭實現全覆蓋。
(四)加強農業種植面源污染管控。大力推動農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建設,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應用,實現高效、節能灌溉;加強種植業污染防治,加強農藥、化肥監管工作,規范經營秩序,推廣使用有機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態調控等方式,推動綠色科學用藥技術減量,進一步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對河流水質影響。
(五)繼續完善環境損害賠償機制。進一步加強司法銜接溝通,包括案件線索信息、案件賠償磋商、司法賠償確認、賠償訴訟和生態修復等方面,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常態化、規范化,筑牢生態保護法治屏障。
(六)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嚴格落實源頭嚴防、過程嚴控、違者嚴懲的全過程監管,豐富“雙隨機”、明察暗訪、交叉執法等抽查檢查形式,加強重點行業、企業、流域和區域的執法監督,加大環境違法行為打擊力度,督促企業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加強跨界流域聯防聯控,進一步加強與韶關在應急、執法、信息共享等合作,積極開展流域區域的執法監督,保持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形成水環境保護合力。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支持。
河源市生態環境局
2025年7月14日
(聯系人及電話:賴永帆,3883971)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