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河源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聚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奮力推動全市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牢牢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底線,全力以赴抓好春耕、春收等農業生產工作,全市蔬菜、特色經濟作物持續增產,生豬產能穩中有進,造林、撫育面積大幅增長,水產品產量持續提升,農業整體發展保持良好態勢。
一、農業經濟總體運行情況
上半年河源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98.43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二季度總產值54.05億元,同比增長6.4%。上半年實現增加值65.85億元,同比增長5.9%,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0.8%,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11.9%,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6個百分點,河源農業有效發揮了“三農”壓艙石作用。
表1 2023年上半年河源農林牧漁業生產情況表
單位:萬元、%
分行業看,林業保持高速增長,比上年同期增長20.6%,農業(種植業)、牧業穩中有升,同比均增長4.4%,漁業和輔助性活動產值延續一季度增長趨勢,分別同比增長5.1%和10.5%。其中漁業和輔助性活動增速分別比上年提高2.7和1.7個百分點,均為近年來較高增長水平。占比只有10.9%的林業高位增長,是拉動總產值增長的重要因素,增速比上年提高22.5個百分點,拉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2.0個百分點,貢獻率高達32.4%,其中造林面積同比增長91.8%、未成林撫育作業面積同比增長88.1%、成林撫育面積同比增長1843.9%,大徑竹采運同比增長18.6%。
分區域看,區域間農林牧漁業發展較不平衡。從總產值增長情況看,東源、紫金(不含臨江、古竹)、連平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分別增長10.1%、6.9%、6.4%。東源五大行業增速均高于全市,支撐連平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畜牧業發展,連平畜牧業增長13.4%,畜牧業的貢獻率為51%;紫金增長的主要靠種植業和林業共同發力,紫金(不含臨江、古竹)農業(種植業)增長8.3%,林業增長10.1%。從行業結構影響看,農業(種植業)產值比重大,占全市總產值55.2%,但耕地總量有限,農業增幅相對平緩,當前畜牧業增長仍是影響總產值增長的重要因素,全市牧業產值比重為29.3%,且增幅波動較大,源城(不含城東)、江東增長乏力也是受畜牧業增長動力不足影響,兩個區畜牧業均下降2.2%。
二、農業生產主要特點
(一)“冬閑田”變“增收田”,河源冬小麥喜獲豐收。糧食安全,“國之大者”!近年來,河源積極推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持續加大撂荒耕地整治力度,切實把土地資源管起來、用起來、盤起來,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全市糧食生產呈現嶄新局面。去年以來,河源利用撂荒耕地和“稻稻麥”等多種形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冬小麥的成功推廣試種,就是河源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重要舉措,為全市打造三造糧食種植樹立了樣板。今年是河源恢復種植小麥收獲的第二年,全市小麥種植面積大幅增長。全市春收小麥面積2843畝,同比增長196.5%,產量718.3噸,同比增長132.5%。
(二)蔬菜面積持續擴大,產量供應充足。河源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菜籃子”供應基地,大力推進蔬菜產業規模化、栽培設施化、生產標準化,著力打響“源城蔬菜”等綠色蔬菜品牌,全力推動河源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今春以來,總的來說氣候條件較好,沒有較大的降水和降溫過程,特別是初春氣溫回升快,光照充足,蔬菜生長形勢較好,供應充足。上半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32.0萬畝,同比增長2.5%,蔬菜及食用菌產量43.16萬噸,同比增長2.6%。二季度蔬菜種植面積8.52萬畝,品種主要以葉菜類、瓜菜類、豆類、茄果類為主,主要有油菜、黃瓜、四季豆、茄子、辣椒等品種。其中葉菜類種植面積4.17萬畝,占二季度蔬菜總種植面積的49.0%,主要品種為油菜。
(三)特種作物快速增長,“特色”優勢凸顯。近年來,河源充分發揮生態、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按照“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等發展模式,做大優勢特色農產品,提升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建成了如紫金蟬茶、東源仙湖茶等富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尤其是2021年河源發布了《河源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行動計劃(2021-2025年)》,有力支撐了河源特色經濟作物的快速發展。上半年,河源茶葉實有面積和產量分別為18.82萬畝和5927噸,同比分別增長25.3%和10.7%,產值16.97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2%。盆栽觀賞植物產量425.81萬盆,增長99.8%,河源盆栽產能主要源于和平縣公白鎮德福農業和龍川縣七彩繽紛農業兩家公司,和平縣公白鎮德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高標大棚花卉種植基地,引進高新技術種植盆栽,可以更高效繁育,實現自動灌溉、培育、除蟲、管理一體化,產量比之前普通大棚人工管理更高,龍川縣車田鎮湯湖村七彩繽紛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高標大棚種植基地因品質好價格實惠網銷和廣州訂單加大,產量大幅上漲。其中和平縣盆栽貢獻全市總量的77.7%。
(四)“六大行動”深入實施,林業產值快速增長。今年初,河源提出大力實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探索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河源路徑。2023年,河源將在全市實施63個綠美河源生態重點項目,著力打造13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以推進生態重點項目建設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上半年,河源完成造林面積37.69萬畝,同比增長91.8%,新增成林撫育面積55.59萬畝,同比增長1843.9%;大徑竹采運144.39萬立方米,增長18.6%。
(五)生豬養殖規模繼續擴大,價格低位運行。全市生豬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張,生豬及能繁母豬存欄規模持續增長,前期增加產能成熟,生豬供應持續增長,價格下挫。2023年上半年,河源生豬期末存欄89.17萬頭,同比增長2.5%,能繁母豬存欄9.45萬頭,同比增長5.6%,上半年生豬出欄78.83萬頭,同比增長6.1%。生豬產業市場化程度高,生豬價格對市場供求關系變化敏感。監測數據顯示一、二季度河源生豬出欄均價分別為16.40元/公斤、15.42元/公斤,其中二季度價格已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六)家禽產能穩中有增,出欄價格小幅波動。活家禽期末存欄1893.41萬只,同比增長1.0%,上半年家禽出欄3095.21萬只,同比增長1.3%。上半年,河源家禽整體產能較為穩定,有小幅增長。受豬價低迷和市場供需因素影響,上半年河源市肉雞價格低位波動略有下跌,監測數據顯示二季度河源肉雞出售均價13.80元/公斤,同比下跌10.9%。蛋雞期末存欄190.43萬只,同比下降4.2%,上半年雞蛋產量為7125.6噸,同比增長2.2%。2022年以來河源市蛋雞養殖規模總體保持穩定,雞蛋產量同比增長,主要是由于去年雞蛋銷售受疫情形勢的一定影響偏低,而今年一季度特別是春節后疫情影響逐步減退,銷量增加。
(七)工廠化養殖規模不斷壯大,水產品產量進一步提高。河源積極推進現代漁業發展,大力推廣工廠養魚模式,以東源縣燈塔鎮的河源太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工廠化養魚模式帶動各縣區積極挖掘工廠化養殖潛力,在有限的養殖面積上創造更高的效益。如源城區坪圍村引入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鱖魚產業,項目總共投資約600萬元,主要建設4套循環水養殖設備系統及38個養殖桶進行養殖,預計今年第一批次投產將上市銷售。上半年,全市淡水產品產量2.22萬噸,增長5.9%,其中淡水養殖產量2.18萬噸,增長5.7%。
三、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區域間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均衡。近年來,河源不斷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河源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涌現出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相對豐富,但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分布情況看,河源現有經認定的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5家,其中源城區15家,東源縣31家,和平縣13家,龍川縣9家,紫金縣13家,連平縣4家;東源縣擁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占全市的36.5%,占比最大,而連平縣只占全市的5%,從龍頭企業分布結構可以看出,河源區域間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平衡。
(二)糧食生產仍是各級政府急需關注的問題。糧食安全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的問題,多次強調要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去年以來,河源扎實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壓緊壓實糧食生產責任,糧食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糧食生產依舊存在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一是種植糧食作物經濟效益低于經濟作物,影響企業和農戶種植積極性,個別地方種植戶為追求經濟效益將優質耕地改種經濟作物。二是土地流轉程度低,糧食種植的產業化水平不高,影響糧食產量的進一步提高。三是耕地非糧化問題依然存在,如設施農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等問題。四是撂荒復耕工作存在一定短板。
(三)動物疫病影響加重值得警惕。上半年河源部分養殖場淘汰病弱豬速度明顯加快,個別養殖場減欄或清欄。如連平縣東瑞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因養殖場種豬來源復雜,規模增長過快,管理難度加大,導致藍耳病、偽狂犬等疫病復雜且難以有效控制,鑒于當前行情低迷,于二季度清理原有豬群,凈化豬場。紫金東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也表示出于優化種群需要,二季度清理豬群。
三、相關意見建議
(一)切實抓好夏種夏管,確保秋糧種足管好。目前我市正陸續進入夏種夏管期,各級農業部門要千方百計抓好糧食生產。一要切實抓好夏種夏管,落實好夏播任務,確保全年糧食面積只增不減,各地要抓好糧食田間管理,未雨綢繆做好旱澇災害防范和病蟲害防治,努力搭好豐收架子。二要抓好大豆油料生產,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種植任務。三要持續推動撂荒耕地治理,提供代耕代種等服務,確保秋收糧食面積產量增長。
(二)切實加強防疫體系建設,完善落實各項防疫制度。畜牧業是拉動我市農林牧漁業產值的主要增長極,各縣區要務必確保畜牧業平穩增長,要推廣行之有效的防疫經驗做法,同時加強畜禽疫情監測工作,做好養殖場、屠宰場、批發市場等肉品生產流通環節的檢驗檢疫工作,及早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各類畜禽生產安全。
(三)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促進區域間農業均衡發展,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一是進一步調整優化全市農業產業結構布局,突出區域特色,積極引進種養大戶,培育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加強政策和資金扶持,促進區域間現代農業均衡發展;二是重點發展設施農業,選擇優勢明顯、有發展潛力的主導品種,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建設,或根據現有的規模種植企業帶動產業化種植。三是要加快建設農產品供應和集散基地,解決產銷對接難題。要依托燈塔盆地農業資源稟賦,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和集散基地,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農業全產業鏈連接合作平臺,保障農產品產得出、銷得掉、供應穩。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