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運行穩中向好結構調整逐步優化
2023年,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國內經濟轉型、國際逆全球化的壓力,原材料大幅上漲等不利因素影響,河源市委、市政府聚焦政策落實抓服務,狠抓各項工作落實,助力工業企業加快恢復生產,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質的發展方向,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積極推進轉型升級,不斷夯實工業經濟發展基礎,主要指標穩定增長,經濟運行保持了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
一、工業經濟基本運行情況
(一)工業生產穩中向好,彰顯制造業當家底色。2023年,我市完成全社會工業增加值387.85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2.68億元,同比增長3.7%,位列全省地級以上市第13位;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5.17億元,同比增長1.1%。從地區生產總值分行業看,實現增加值399.20億元,同比增長3.4%,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高達24.9%,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個百分點,在宏觀經濟運行中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從三大門類看:規上采礦業增加值18.92億元,同比下降5.6%;規上制造業增加值312.89億元,同比增長4.6%,成為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拉動全市工業經濟增長3.9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貢獻率達104.1%;規上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40.87億元,同比增長1.3%。
從主要行業看:在全市列統的34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21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實現正增長,有13個行業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前十大行業增加值呈現出“8升2降”,總量排前3位的行業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別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2.9%,比全市平均速度低0.8個百分點%;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3.0%,低于全市平均速度0.7個百分點;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同比下降1.8%,低于全市平均速度1.9個百分點。
表1 2023年分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增速
(二)大中型企業運行較好,成為拉動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力軍。目前我市共有64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其中:大中型企業有115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7.7%。工業經濟能夠實現平穩增長離不開大中型企業的拉動。2023年,大中型企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5.9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68.7%,同比增長7.1%,比全市平均增速高3.4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3.9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貢獻率高達170.5%。同比增長幅度較高的前10個企業分別是:河源供電、中興通訊、景旺電子、德潤鋼鐵、力升樹燈、卓翼科技、農夫山泉、湧嘉實業、立國制藥、禾望電氣。
(三)先進制造業不斷升級,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23年,全市工業轉型升級繼續推進。全市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92.17億元,同比增長6.6%,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的比重為51.6%,比去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為136.6%,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3.2個百分點。
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34.89億元,同比增長3.0%,低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6.2%,比去年下降1.2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5.4%,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1個百分點。
(四)工業投資快速增長,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工業投資作為投資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在總量上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經濟增長的速度,而且在結構上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經濟結構特別是工業產業結構的形成及其發展變化,進而影響和決定著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2023年,我市工業投資走上快車道,實現投資額同比增長34.1%。其中:采礦業投資同比下降2.6%;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7.8%;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同比增長112.2%。
(五)自主研發不斷加強,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經濟要高質量發展必然離不開工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工業企業要高質量發展又離不開核心技術研發和企業機器自動化。近幾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并貫徹落實了機器換人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市工業企業機械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進一步深化,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程度顯著提高,企業自主研發不斷加強,機器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根據我們最近對企業經營情況調研了解,企業為降低成本,增加自身競爭力,紛紛實行產線自動化,在企業核心技術研發和企業機器自動化程度中:有53.3%的企業有自主研發或引進和模仿;有46.7%的企業沒有研發團隊。有7.8%的企業沒有實行機器自動化,有92.3%的企業有機器自動化。其中:自動化程度20%以內的企業占8.8%;自動化程度20%-50%的企業占30.4%;自動化程度50%-80%的企業占28.1%;自動化程度80%以上的企業占24.8%。
二、當前工業經濟需關注的短板
(一)減產企業較多。2023年,我市工業減產企業有305家,減產面高達47.0%(其中:減產5000萬的企業有64家);全年累計減產額達155.13億元,占全市總產值的比重為9.8%,拉低全市規上企業產值增速10.0個百分點。主要以中小微型企業居多,導致企業減停產的因素主要是出口銷售受阻、市場疲軟訂單不足、季節性停產及資金鏈斷裂等,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發展形勢嚴峻。
表2 2023年縣區減停產企業情況表
(二)工業經濟增長后勁不足。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靠現有存量企業,二是取決于新增企業增量。從存量看,減產、停產企業仍然較多;從增量看,受新冠疫情、企業資金、市場、天氣等因素影響,有些工業項目還處于半停滯狀態,導致新增企業入庫較少。2023年我市雖然有83家上規模企業,但下規企業達到47家,新增入庫與退庫相差36家。83家新上企業本年度實現工業總產值51.4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的3.2%,僅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3.3個百分點,新增企業對工業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有限。
(三)企業遭遇“訂單困境”。近幾年來,受疫情及地緣政治沖突影響,全球經濟復蘇脆弱,國際市場需求呈收縮態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調整,出現本土化、區域化、近岸化轉移的態勢,企業生產經營難言樂觀。原因:一是東南亞疫情全面放開和用工、關稅等成本優勢搶了很多訂單;二是企業不便于外出聯系客戶,很多企業的產品和設備需要展示,不利于銷售新產品和開發新客戶;三是國內行業之間“內卷”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訂單轉移。根據我們最近對企業經營情況調研了解,國內訂單內卷嚴重,企業手持訂單普遍在3個月內,個別企業在別的地區有分廠的,會選擇訂單轉移,原因是部分地區為推動企業穩產達產,出臺了一系列產值稅收獎勵政策,企業受利益驅動,別的地區有出口獎勵、高企稅收等各項政策,還有一些地區產值及稅收考核,達到多少產值就可免稅收或場租或獎勵等。
(四)建筑行業生產影響較大。受市場需求不足,房地產建筑相關產品制造業處于寒冬之中,許多建筑相關行業生產水平產能比較低,水泥、商品混凝土、磚塊和鋼材等基建物資的需求停滯,出現銷售斷層的問題,庫存壓力大、影響企業生產投入。2023年,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總產值同比下降0.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總產值同比下降1.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粗鋼、水泥、金屬門窗類制品等產品市場需求減少,導致產量下降,增速分別為-0.03%、-28.9%、-39.5%。
(五)外貿出口比較疲軟。受美國關稅、芯片產品限制等因素影響,我市工業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工業外貿出口比較疲軟。202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出口交貨值214.32億元,同比下降8.1%,增速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平均水平低10.1個百分點。而全市內銷產值為1286.35億元,同比增長3.3%,高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拉動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速2.7個百分點,內銷比重達到81.2%。說明受拉動內需各項政策及外圍市場疲弱的影響,我市工業發展主要依靠內銷來拉動。
三、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展望未來,我市重點要加大招商選資力度,要“調結構,促效益”,加強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在發展一批“專、精、特、新”的新增規模工業企業的同時,培育壯大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高科技企業。鼓勵企業走規模化、集團化、品牌化道路。使工業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推動工業經濟工業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制造業當家,推動河源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興則百業興。我們要錨定高質量發展,堅持制造業當家,以只爭朝夕的奮斗姿態,抓住疫情三年后經濟發展的機遇,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不斷開拓新的市場,釋放河源工業經濟活力。一是始終堅持制造業當家的關鍵優勢,推動產業體系強基固本。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核心城市”的戰略定位,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分工合作,把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合作模式創新作為河源對接大灣區的根本路徑,搶抓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機遇,加快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推動河源與粵港澳大灣區高度融合發展,積極推動河源區域協調發展。二是構建推動制造業當家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規劃產業發展格局,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加快推進食品加工、輕紡加工、現代建筑等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引領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建立健全工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切實轉變對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和路徑的依賴,實現高水平保護下經濟高質量和較高速度的發展。
(二)狠抓工業園區建設,做強做大園區主平臺經濟。工業園區是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是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平臺,是做大扶強企業的孵化器,狠抓工業園區建設工作,進一步提高配套服務能力、要素保障能力、產業競爭能力,全力推動我市園區主平臺經濟做大做強。一要強園區平臺載體,創新園區建設投融資機制,不斷提升園區公共配套服務水平,推動各種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優化園區空間布局,確保園區留得住人才人力,真正把園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商的現代化工業小鎮;二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承接珠三角優質項目轉移。要破除“等靠要”思想,尊重和運用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各園區平臺主觀能動性,凝聚大抓工業的共識,加大工業在各園區政績考核,主要領導親自抓工業,跟緊珠三角優質企業動態,拉起產業轉移“攔江網”,主動構建梯度轉移格局,把“好魚收網”;三要全力實施產業合作共建行動計劃,積極與深圳各區共同探索發展“飛地經濟”,推動兩地優勢互補、實現共贏發展;四要強化服務企業意識,建立專門的服務團隊,重點扶持現有的骨干企業,推動企業做強做大;五要堅持問題導向,大力破解征地拆遷、用地等難題,全力落實生產要素保障,確保工業園區和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產業發展整體水平。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市應充分發揮電子信息、模具制造等現有產業優勢,按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市場需求、符合我市資源實際的原則,積極吸引一些中高端企業到河源投資發展,提升我市產業集群質量和效益。一要抓好項目工作。要主動銜接國家產業發展指向和資本價值取向,善于從優勢資源開發中發掘項目、從市場需求變化中捕捉項目、從產業鏈延伸中派生項目、從產業轉移趨向中對接項目,做好項目的包裝、儲備、推介工作,爭取引進、建成一批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大項目、好項目。二要優化發展環境。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增強招商引資實效的重要保障。要以政策促招商、帶投資,以政策破瓶頸、增活力。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政務服務質量和效率,建設工業經濟發展的綠色通道。要加大企業治亂減負力度,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商業賄賂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企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保障生產要素供給,支持減產企業恢復正常生產。要深入開展“進企業,訪企情、解企難、增企效”的暖企活動。堅持把減產企業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及時化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排憂解難。一是做好減產企業滿負荷生產的統籌協調。在企業確保安全生產的條件下,指導企業提升管理理念,確立良好的發展戰略,引導企業依據市場規律自覺、及時地調整和優化經營策略;二是做好煤電油氣等生產要素供給。要強化大局觀念,打破條塊分割、部門界限,健全和完善市級要素供應部門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促進煤、電、油、氣等生產要素向減產企業傾斜,促進減產企業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擴大產能,滿負荷、超額生產,提高銷量,多作貢獻。針對企業反映的各種問題,抓緊做好梳理工作,分門別類予以解決落實,協調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提高企業對未來發展的預期,特別是做好骨干企業、新增長點企業的服務工作。
(五)實施出口多元化市場戰略,加大新興市場開拓力度。目前,我市外貿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歐美市場更是占據著近50%的出口份額。我市外貿出口要在鞏固已有的歐美市場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歐美等國家具有較高的市場進入標準,是反傾銷和綠色貿易壁壘設置較多的地區,而我市目前向這些國家出口的產品大部分都是初級產品或者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產品中所占份額較少,容易遭受這些地區的反傾銷或者是綠色貿易壁壘限制。因此,我市外貿出口要不斷減少初級產品或者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份額,通過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力度,不斷開拓南美、東歐、非洲、東亞等其他地區的出口市場,降低單一化市場所帶來的風險。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