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河源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聚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奮力推動全市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牢牢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底線,全力以赴抓好春耕農業生產工作,全市蔬菜、水果、特種作物持續增產,牧業產值穩中有升,林業育苗和造林面積大幅增長,水產品產量持續提升,農業整體發展保持良好態勢。
一、河源農業經濟總體情況
河源農業開局基礎支撐作用明顯,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穩健開新局。一季度河源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44.56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農業(種植業)產值21.54億元,增長3.5%;林業產值5.27億元,增長8.9%;牧業產值15.23億元,增長0.4%;漁業產值1.63億元,增長7.9;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0.89億元,增長11.8%。實現增加值30.65億元,同比增長3.8%,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9.9%,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19.5%,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4個百分點,河源農業有效發揮了“三農”壓艙石作用。
(一)分行業看,林業、漁業和輔助性活動保持高速增長。從全年五大行業增長情況看,林業、漁業和輔助性活動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8.9%、7.9%和11.8%,均為近年來較高增長水平,農業(種植業)穩中有升,同比增長3.5%,畜牧業基本保持平穩,同比增長0.4%。農業(種植業)仍是拉動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一季度農業(種植業)產值21.54億元,占總產值48.3%,同比增長3.5%,拉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1.7個百分點,貢獻率52.4%。占比只有11.8%的林業保持高位增長,是拉動總產值增長的重要因素,一季度林業產值同比增長8.9%,拉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0.9個百分點,貢獻率高達28.1%,其中育種育苗面積同比增長32.3%,造林面積同比增長57.1%、新造林撫育面積同比增長25.6%、竹材采運同比增長57.2%。
(二)分區域看,縣區間農林牧漁業發展較不平衡。從總產值增長情況看,東源、連平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分別增長11.4%、3.7%。東源總產值高速增長得益于牧業發展,牧業增長17.9%,其中生豬增長31.8%,支撐連平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林業、牧業發展,連平林業增長12.1%,牧業增長6.8%,其中家禽增長47.8%;從行業結構影響看,一季度農業(種植業)產值比重大,占全市總產值48.3%,但耕地總量有限,農業增幅相對平緩,當前畜牧業增長仍是影響總產值增長的重要因素,全市牧業產值比重為34.2%,且增幅波動較大,源城(不含城東)、江東增長乏力也是受畜牧業增長動力不足影響,其中源城牧業同比下降48.7%,江東新區牧業同比下降8.2%。
二、農業生產主要特點
(一)蔬菜面積產量穩步提升。“菜籃子”事關千家萬戶,為有效保障蔬菜等農產品供應,挖掘生產潛力,培育特色產品,河源蔬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產量穩步增長,品類供應充足。好山好水出好產品,一直以來,河源農產品備受粵港澳大灣區市民的青睞,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2023年冬季以來極端低溫天氣較少,蔬菜生產勢頭良好,田頭菜價較為穩定。一季度,全市蔬菜種植面積23.91萬畝,同比增長1.8%,蔬菜及食用菌產量33.10萬噸,同比增長1.9%,其中食用菌產量1233噸,同比增長10.8。
(二)水果面積、產量持續增長。一季度,全市園林水果面積59.39萬畝,同比增長3.0%;全市水果產量5.46萬噸,同比增長2.8%;實現產值2.73億元,同比增長3.6%,占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6.1%。河源發揮區位特點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抓好構建“萬綠河源”品牌體系,圍繞質量興農的發展理念,做強做優做大河源農業品牌,打造河源特色品牌體系,一季度柑橘橙、香蕉、枇杷等水果作物持續增產,其中柑橘類水果產量4.48萬噸,同比增長2.1%,香蕉產量3526噸,同比增長11.9%,枇杷產量3142噸,同比增長1.6%。
(三)特色經濟作物保持較快增長。近年來,河源充分發揮生態、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做大優勢特色農產品,提升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建成了如紫金蟬茶、和平花卉等富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聚區,有力支撐了河源特色經濟作物的快速發展。一季度,河源茶葉實有面積19.45萬畝、產量1510噸,同比分別增長3.8%和6.3%,產值4.46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0%。盆栽觀賞植物產量288.62萬盆,增長25.9%,河源盆栽產能主要來自和平縣公白鎮德福農業和龍川縣七彩繽紛農業兩家公司,和平縣公白鎮德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高新技術種植盆栽,實現自動灌溉、培育、除蟲、管理一體化,產量比之前普通大棚人工管理更高,加上上年培育紅掌、白掌等盆栽為春節旺季做準備,一季度產量同比增加71萬盆;龍川縣七彩繽紛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高標大棚種植基地種植規模擴大,今年一季度開始轉向銷售幼株苗(小盆栽)為主,一季度產量同比增加31萬盆;兩家公司是河源盆栽產業的重要支撐,拉動全市盆栽作物大幅增長。
(四)“六大行動”推動林業產值大幅增長。河源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密結合省委的“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的“138”行動計劃,大力實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6+1”(“六大行動+林業產業”)行動,緊緊圍繞打造“綠富雙贏”的河源樣板這一總體目標,積極推進林業油茶竹子產業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壯大和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三大任務,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持續推動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季度,河源完成造林面積12.61萬畝,同比增長57.1%,新造林撫育面積1.51萬畝,同比增長25.6%,中幼林撫育面積21.22萬畝,同比增長1.5%;木材采運19.80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5.0%,大徑竹采運103.28萬根,增長171.5%。
(五)生豬、家禽出欄有所下跌。2024年一季度,河源生豬期末存欄97.48萬頭,同比增長9.2%,能繁母豬存欄9.79萬頭,同比增長6.0%,生豬出欄40.05萬頭,同比下降1.7%,豬肉產量3.16萬噸,同比下降0.2%;活家禽期末存欄1723.31萬只,同比下降10.6%,家禽出欄1676.35萬只,同比下降1.5%,禽肉產量2.28萬噸,同比下降3.4%,其中活雞出欄1501.42萬只,同比增長17.6%,雞肉產量1.97萬噸,同比增長12.7%;禽蛋產量0.38萬噸,同比下降2.4%,雞蛋產量0.29萬噸,同比下降15.5%。
(六)水產品產量進一步提高。河源積極推進現代漁業發展,大力推廣工廠養魚模式,以東源縣燈塔鎮的河源太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工廠化養魚模式帶動各縣區積極挖掘工廠化養殖潛力,在有限的養殖面積上創造更高的效益。另外得益于河源優質的水環境,出產于東江、萬綠湖等水域的野生魚類暢銷大灣區各大城市,河源淡水捕撈有較大幅度增長。一季度,全市淡水產品總產量1.15萬噸,增長7.1%,其中淡水養殖產量1.11萬噸,增長7.0%,淡水捕撈產量442噸,增長8.3%;全年漁業產值1.63億元,同比增長7.9%,為近年來較高增長水平。
(七)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持續增長。農林牧漁輔助性活動是對農林牧漁業各種生產活動進行的支持性服務活動。隨著河源農業現代化進程持續推進,河源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育種育苗技術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加快,農林牧漁輔助性活動收入持續增長。河源燈塔盆地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正在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園區內農業科研機構陸續進駐,為園區企業提供關鍵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咨詢培訓等全方位、綜合性服務。全市一季度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產值8901萬元,同比增長11.8%。
三、二季度需要抓好的幾點農業生產工作
一季度河源農業經濟保持良好增長態勢,總體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河源農業產業化程度還不夠高,區域農業品牌在全省的競爭力還不夠強,種植業發展瓶頸仍然難以突破,保障糧食生產仍是當前農業生產工作的重中之重。為確保農業生產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勢頭,今年二季度需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抓好糧食生產。各縣區要組織精干農技人員下田指導,強化肥水調控,促進苗情轉化提升,抓好重大病蟲害防控,促進禾苗平衡生長。積極與農資企業、經銷商、種植戶做好對接服務,組織好水稻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農資設備的調配、儲運、市場銷售等工作。抓好大豆油料生產,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種植任務。持續推動撂荒耕地治理,提供代耕代種等服務,確保夏收糧食面積產量增長。
(二)穩住重點產業發展。要強化生豬產能調控,圍繞全市能繁母豬保有量等核心指標,及時收集發布產能、生產、價格等信息,引導養殖場(戶)合理調節產能,以穩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為重點,構建生豬逆周期調控機制,避免大起大落。強化果園生產管理,提前謀劃好荔枝、桃子、李子、百香果、葡萄等一批河源時令水果流通和銷售,確保上半年水果產量提高。二季度是多數魚類繁殖的關鍵期,要做好苗種生產與投放工作,大力發展設施漁業、大水面生態漁業等生態養殖。抓好河源草魚、鳙魚、羅非魚、鱸魚、養殖蝦等主要品種生產,確保上半年水產品產量增加。
(三)挖掘培育新增長點。加快推進設施蔬菜建設,加強夏季蔬菜生產供應。確保與林業平臺數據一致的情況下,繼續深挖林業增長點,尤其是林產品方面,如松香類、竹筍類等與其他地市差異較大的林產品。加快大型生豬、禽類養殖場投產達能,推動畜禽規模化養殖持續壯大。挖掘油料、盆栽、中藥材、茶葉等產業潛力。
四、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當前糧食生產面臨的不利因素。糧食安全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的問題,多次強調要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近年來,河源扎實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壓緊壓實糧食生產責任,糧食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糧食生產依舊存在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一是上年受“海葵”、“小犬”等臺風和其他不利天氣因素影響造成晚稻減產,今年以來降雨量較多,易導致春播農作物受淹。二是土地流轉程度低,糧食種植的產業化水平不高,影響糧食產量的進一步提高。三是撂荒復耕工作存在一定困難。
(二)農業品牌建設有待加強。一是品牌意識不夠強。農產品品種多、品牌雜,在全省乃至全國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農業品牌鳳毛麟角;二是品牌宣傳手段單一。大多宣傳都只在產地周邊,宣傳力度不夠,即使通過電商營銷也難以提升品牌的效應;三是部分地方對當地名優特農產品與文化、自然生態資源融合的潛力挖掘不深,對整體規劃、統籌推進當地農業區域品牌創建力度不大,農產品品牌建設未能助推農業發揮產業融合的基礎作用。
(三)主要畜禽價格整體保持低位運行和較高的養殖成本是目前養殖戶面臨的主要困境。養殖成本主要受以下四個方面影響:一是飼料價格偏高,影響養殖效益;二是人工成本高,由于生豬防疫的需求,養殖場處于封閉狀態,工人對工資的需求逐漸增長;三是環保成本高,生豬養殖的環保要求高,養殖場不得不在環保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四是防疫成本高,為了預防非洲豬瘟以及其他疾病,養殖戶大量投入資金防疫,修建防疫設施,購買防疫設備及藥物。一季度河源生豬出欄均價為14.82元/公斤,同比下降9.6%,肉雞出售均價為13.71元/公斤,同比下降6.0%。
五、相關意見建議
(一)扎實春管工作,確保夏糧豐收。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農業生產部門要把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4月以來降水高于常年,農作物病蟲害進入高發期,強降雨、強對流天氣多發,易導致春播農作物受淹,農業生產部門要抓好春管工作,持續做好農業生產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在加強極端天氣預警、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的同時,加強農業保險推廣,完善災后減損預案和措施,提高糧食生產整體抗風險能力。
(二)強化農業品牌戰略實施力度。一是樹立品牌意識,按照產業化發展思路,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將整個產業鏈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實施一體化經營,提高產品品質,從而創立具有地域特色、發展前景的農業品牌;二是加大農業品牌的宣傳力度。在農業品牌宣傳推廣中,深入挖掘當地名優特農產品與農業文化、鄉村生態等資源的潛力以及消費者的客觀需求,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如網絡、電視、報紙等宣傳工具,或通過知名“帶貨體”組織專場帶貨模式等方式廣泛宣傳名牌農產品及生產企業的知名度。
(三)加強產能調控和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穩定畜禽市場供給。一是抓好產能調控,保障市場供給穩定。有關部門應指導有關養殖場,在保障動物種群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穩步規劃產能,使管理能力、防控能力與產能逐步有效匹配。落實分級調控責任和政策保障,指導大型養殖企業加強市場預警監控,靈活調控產能,避免出欄大幅度波動,確保主要畜禽市場供給穩定。二是抓好日常防疫,提高企業防疫能力。嚴格落實動物檢驗檢疫政策,管控疫情多發地區動物運輸,加強防疫技術培訓和日常管理指導,提高養殖場抗風險能力。三是抓好政策扶持,幫助企業抵御風險。一方面是進一步完善生豬穩產保供財政政策,尤其重視對中小型養殖戶和散養戶的幫扶。另一方面是加強信貸支持。提高貸款額度、縮減審批時間、簡化申請手續,幫助養殖企業抵御市場風險。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