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積極推進工業產業結構性改革,不斷夯實工業經濟發展基礎,聚焦政策落實抓服務,狠抓各項工作落實,不斷夯實工業經濟發展基礎,助力工業企業加快恢復生產,主要指標保持穩定增長。上半年,我市完成工業增加值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1.0%,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6個百分點,在宏觀經濟運行中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一、工業經濟基本運行情況
(一)工業生產平穩向好,制造業提供強力支撐。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86.66億元,同比增長4.9%,增速排在全省第12位;完成銷售產值753.93億元,同比增長2.9%;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3.5%,逐步形成產品庫存不斷消化,更加貼近市場需求的生產新格局。制造業增加值實現增加值163.13億元,占全市比重近九成,同比增長8.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制造業拉動全市規上工業經濟快速增長作用更加凸顯。
(二)行業增長面近六成,重點行業拉動明顯。上半年,在統的34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19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同比正增長,行業增長面近六成,重點行業表現突出,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6%,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同比增長7.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4.3%,這3個重點行業對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合計達83.4%,是拉動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三)小微企業持續回升,民營企業增勢較好。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小微企業共540戶,增加值同比增長7.2%,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3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民營企業共505戶,增加值同比增長7.5%,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6個百分點。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增勢喜人,為全市工業企業生產發展注入活力。
(四)產品產量增長面近八成、產銷銜接順暢。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在統的13種重點產品中,有10種產品產量實現同比正增長,增長面近八成。其中,粗鋼同比增長68.2%;塑料制品同比增長35.5%;陶質磚同比增長24.8%;鋼材同比增長24.8%;人造板同比增長22.4%;服裝同比增長14.9%;模具同比增長12.6%;化學原料同比增長7.6%;皮革鞋靴同比增長5.0%;軟飲料同比增長0.3%。
(五)先進制造業領跑,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優化。上半年,全市先進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02.67億元,同比增長10.4%,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5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增加值的比重為55.0%,比去年同期提高3.3個百分點。其中:石油化工產業同比增長36.4%;新材料制造業同比增長29.0%;先進裝備制造業同比增長28.1%;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同比增長2.8%。
二、當前工業經濟需關注的短板
(一)新增企業推動作用較小。上半年,我市共有14家年內新增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2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的0.4%,拉動工業總產值增速0.4個百分點,推動作用較小。從縣區新增規模企業數量看:高新區8家,江東新區4家,源城2家,其余縣區均無新增規模企業。
(二)停產企業較多。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停產企業達39家,停產面高達5.9%。從分縣區看:紫金縣停產企業13家,東源縣停產企業7家,源城區和連平縣停產企業各6家,和平縣停產企業4家,高新區停產企業2家,龍川縣停產企業1家。其中大中型企業不少,比如:力友通訊、金杰環保建材、寶齊科技、得利時計鐘表、珠江礦業、華豐鋼鐵、泥竹塘鐵礦、恒基建材、合隆制衣、粵東鋼鐵、樂源智能、和興水泥等。
(三)高端產業支撐不足。長期以來,我市工業主要特點是:產業結構偏重、產品附加值不高。上半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實現90.75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8.6%,與深圳(86%)等發達城市的差距較大。在高端裝備、核心部件、控制系統等領域仍依賴進口,大型成套終端裝備制造能力薄弱。對于國家納入“三新”統計的14種新產品:軌道交通、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工業機器人、3D打印、稀土磁性材料、石墨烯、新能源汽車、動車組、光纖光纜、太陽能電池、智能手機、智能電視、集成電路等涉足不廣。
(四)資金短缺制約企業發展。一方面流動資金短缺是當前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受內需不振,經濟低迷等因素影響,原材料價格上漲、產品庫存上升、應收賬款增加,導致企業營業收入下降,生產成本上升,資金運轉受影響。另一方面制造業是一個相對重資產的行業,固定支出項目較多,停工期間人員工資、金融機構利息、各項稅費和電費等需按時支付,加上庫存增加,回款金額減少,企業面臨較大的到期還款壓力。
三、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項目投資和建設力度。項目為王,我市要堅持狠抓大項目好項目,不斷優化投資結構,緊緊圍繞我市主導產業和各地特色產業,有針對性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引進一批產業水平高、輻射能力強的重大項目。加大在建項目建設力度,對已建立的工業投資和工業技改投資項目工作臺賬加強管理,及時更新重點項目工作臺帳,完善項目信息,掌握重點項目建設進展和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建立問題解決協調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影響項目實施的問題。對于已開工的項目,要在保證質量、安全的情況下,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對尚未開工的項目要督促盡早開工,確保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二)大力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一要鼓勵支持我市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實施老舊設備更新換代,推動加快向高端、智能、綠色方向轉型升級,積極擴大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扶持力度;二要高標準規劃我市工業園區環保基礎設施,推進清潔生產和綠色工廠創建工作;三要著力完善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政學研用相結合的工業企業創新體系,鼓勵發展“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業態,構建創新型經濟發展格局。
(三)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目前,市場格局出現縫隙,為企業帶來新發展機遇。所以,我們要政企聯動,搶抓機遇。一是深入調研,搶占先機。應主動作為,積極調研下半年的工業品市場,發掘市場需求與供應缺口,加快政企聯動,協助相關企業快速進入市場。二是鼓勵企業加大新產品研發,提升產品競爭力。優秀的品質是搶占市場份額的重要條件,通過創新補貼、幫助企業與高校聯合開發產品等形式,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提升產品競爭力,使企業和產品得到市場認可。三是加大本地企業扶持,強化產業鏈發展。跨區域產業鏈在疫情期間受到較大影響,要鼓勵企業采購本地企業上下游產品配套,做強產業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抗風險能力。
(四)助外貿企業紓困解難。從推動企業在外貿領域保通保暢、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幫助企業抓訂單、拓市場、穩定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持續發力,繼續支持企業用足用好相關政策措施,幫助廣大外貿企業穩定健康發展。具體來看,一是繼續加大減稅降費落實力度,降低外貿企業成本;二是“引進來”,加大線上辦展和境外參展的力度,為外貿企業提供平臺,讓國外的企業通過平臺的產品展示能了解到相關產品,從而推動產品市場化,擴大產品需求,拓寬企業搶訂單保訂單的渠道;三是“走出去”,組織外貿企業走出去展示商品,吸引訂單。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