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河源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聚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奮力推動全市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牢牢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底線,全力以赴抓好春、夏農業生產工作,全市蔬菜、水果、特色經濟作物持續增產,生豬、家禽產能穩中有進,造林、撫育面積大幅增長,水產品產量持續提升,農業整體發展保持良好態勢。
一、農業經濟總體運行情況
前三季河源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84.02億元,同比增長4.6%,比上半年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產值79.28億元,同比增長4.3%。前三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19.44億元,同比增長4.2%,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2.3%,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17.1%,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5個百分點,河源農業有效發揮了“三農”壓艙石作用。
表1 2024年前三季度河源農林牧漁業產值情況表
單位:萬元、%
(一)分行業看,林業、輔助性活動增長超過10%,農業增速回落。前三季度,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4.02億元,增長4.6%。林業和牧業是拉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的主動力,前三季林業、牧業產值分別為18.10億元、45.57億元,同比增長13.8%、8.2%,占總產值9.8%、24.8%,貢獻率為26%、41.6%,拉動總產值增長1.2、1.9個百分點;漁業、輔助性活動延續上半年較快增長趨勢,產值分別為5.94億元、3.09億元,同比增長6.8%、11.1%;農業(種植業)對農林牧漁業主支撐作用明顯減弱,前三季農業產值111.33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2.1個百分點。
(二)分縣區看,區域間農林牧漁業發展較不平衡。從總產值增長情況看,東源、連平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分別增長8.8%、7%,其他縣區均低于全市。分行業看,農業方面,和平、江東同比下降,東源、龍川低于全市;林業方面,龍川、紫金(不含臨江、古竹,下同)、江東低于全市;牧業方面,源城(不含城東,下同)同比下降,和平、龍川、紫金、江東低于全市;漁業方面,龍川、紫金、連平、江東低于全市。
二、農業生產主要特點
(一)早稻面積產量雙增長,河源夏糧喜獲豐收。糧食安全,“國之大者”!近年來,河源不斷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大力推進設施農業、規模農業、品牌農業建設,全力抓好糧食生產,積極推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持續加大撂荒耕地整治力度,進一步提高大豆、薯類等種植面積,有效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全市糧食生產呈現嶄新局面。全市夏收糧食播種面積98.54萬畝,同比增長3.6%,夏收糧食產量40.77萬噸,同比增長2.4%。其中,早稻面積91.35萬畝,同比增長2.4%,早稻產量38.69萬噸,同比增長1.1%。玉米產量1.56萬噸,增長47.4%;豆類產量4344噸,增長7.0%;薯類(鮮薯)產量4093噸,同比增長36.2%。
(二)蔬菜面積持續擴大,產量供應充足。河源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菜籃子”供應基地,大力推進蔬菜產業規模化、栽培設施化、生產標準化,著力打響“源城蔬菜”等綠色蔬菜品牌,全力推動河源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前三季度,全市蔬菜種植面積41.08萬畝,同比增長2.5%,蔬菜及食用菌產量54.57萬噸,同比增長2.0%。其中三季度蔬菜種植面積8.42萬畝,品種主要以葉菜類、瓜菜類、豆類、茄果類為主,主要有油菜、黃瓜、四季豆、茄子、辣椒等品種。其中葉菜類種占比最大,種植面積3.23萬畝,占二季度蔬菜總種植面積的37.4%。受上半年持續降雨影響,加上西瓜作物輪作習慣等因素,三季度西瓜產量大幅下降,產量6695噸,同比下降15.7%,前三季產量7630噸,同比下降14.1%。
(三)園林水果面積、產量持續增長。前三季全市園林水果面積59.58萬畝,同比增長2.4%;全市水果產量35.27萬噸,同比增長3.8%。河源發揮區位特點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抓好構建“萬綠河源”品牌體系,圍繞質量興農的發展理念,做強做優做大河源農業品牌,打造河源特色品牌體系,前三季香蕉、桃子、藍莓等水果作物持續增產,其中香蕉產量1.32萬噸,同比增長8.0%,桃產量8.61萬噸,同比增長7.2%,藍莓等其他水果產量2661噸,同比增長76.8%。
(四)特種作物快速增長,“特色”優勢凸顯。近年來,河源充分發揮生態、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按照“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等發展模式,做大優勢特色農產品,提升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建成了如紫金蟬茶、東源仙湖茶等富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尤其是2021年河源發布了《河源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行動計劃(2021-2025年)》,有力支撐了河源特色經濟作物的快速發展。前三季度,河源茶葉實有面積和產量分別為19.48萬畝和8859噸,同比分別增長2.5%和4.1%,產值24.29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2%。盆栽觀賞植物產量857.91萬盆,增長32.6%,河源盆栽產能主要源于和平縣公白鎮德福農業和龍川縣七彩繽紛農業兩家公司,和平縣公白鎮德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高標大棚花卉種植基地,引進高新技術種植盆栽,可以更高效繁育,實現自動灌溉、培育、除蟲、管理一體化,產量比之前普通大棚人工管理更高,和平縣盆栽產量637.08萬盆,同比增長35.4%,占全市總產量74.3%;河源七彩繽紛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開始轉向銷售愛達荷(小盆栽)等為主,訂單數量增大,產量大幅上漲,龍川縣盆栽產量214.80萬盆,同比增長25.9%。
(五)深入探索“兩山”路徑,林業產值快速增長。河源在全省率先出臺《深入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十六條政策措施》,進一步探索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河源路徑,建立健全林木常態長效管護機制和全民參與共建共享機制,建設義務植樹基地9個、主題林611片。前三季,河源完成造林面積46.02萬畝,同比增長21.6%,森林撫育面積175.60萬畝,同比增長8.2%;木材采伐90.60萬立方米,增長12.4%,大徑竹采運450.73萬根,增長16.7%。
(六)生豬、家禽存欄大幅增長,出欄穩中有進。全市生豬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張,生豬及能繁母豬存欄規模持續增長,前期增加產能成熟,生豬供應穩中有進,價格回暖。三季度末,河源生豬期末存欄110.23萬頭,同比增長18.8%,能繁母豬存欄11.72萬頭,同比增長21.6%;前三季生豬出欄117.42萬頭,同比增長3.7%。三季度末河源全市活家禽存欄2113.76萬只,同比增長8.8%;前三季活家禽(含鴿子)出欄6256.5萬只,同比增長22.7%。“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帶動了養殖戶擴大存欄,拉動河源肉雞產能在前期迅速增長。
(七)工廠化養殖規模不斷壯大,水產品產量進一步提高。河源積極推進現代漁業發展,大力推廣工廠養魚模式,以東源縣燈塔鎮的河源太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工廠化養魚模式帶動各縣區積極挖掘工廠化養殖潛力,在有限的養殖面積上創造更高的效益。前三季,全市淡水產品總產量3.94萬噸,增長7.3%,其中淡水養殖產量3.78萬噸,增長7.6%;上半年漁業產值5.94億元,同比增長6.8%,為近年來較高增長水平。
三、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農業(種植業)對農林牧漁業主支撐作用明顯減弱。前三季農業產值111.33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第三季度產值55.25億元,同比下降0.3%,第三季產值占前三季比重高達49.62%,第三季度農業產值下降直接拉動總產值下降0.2個百分點。農業產值增長放緩主要原因:一是受夏糧低增速(平常年份保持在1%上下)影響,三季度夏糧產值同比增長1%,占農業產值比重為23.6%,對三季度農業產值增長負作用明顯;二是受上半年強對流天氣造成的持續降雨影響第三季度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產量提升,部分種植作物產量下降,其中花生畝產下降,產量下降1.5%,西瓜下降14.1%;三是受中草藥材下降影響,前三季中草藥材產值同比下降55.1%,拉動總產值下降0.8個百分點。
(二)全市中草藥材產量大幅下降。2024年三季度全市中草藥材產量1588噸,同比下降55.3%。全市中草藥材下降主要受和平縣中草藥材大幅下降影響,和平縣三季度中草藥材只收獲產量4噸,對比上年減少1703噸,同比下降99.8%,影響全市中草藥材產值下降55.1%,拉動總產值下降0.8個百分點。和平縣大宗中草藥材主要品種為五指毛桃,五指毛桃一般在種植四年后采收,和平縣上年采收的五指毛桃主要集中在2018-2019年份種植,到2023年下半年正值五指毛桃采收期,同時應2023年三季度市場需求,種植戶進行了大面積采收。而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的防控措施等因素影響勞動力流動和生產資料購銷流通,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當年中草藥材種植面積下降,今年下半年正處于采收相對“空窗期”,另外受中草藥材市場行情影響,今年三季度中草藥價格回落,市場表現疲軟,部分有采收條件的種植戶采收意愿下降,導致和平縣今年三季度中草藥產量斷崖式下滑。
(三)設施農業發展水平滯后,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設施農業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表現,總體上看,河源設施農業布局不夠集中,生產規模小,且比較分散,沒有集中連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經濟效益的發揮。從設施農業情況看,全市蔬菜播種面積626678畝,而設施蔬菜面積僅為1185畝,設施蔬菜面積僅占總的蔬菜面積的0.19%。
三、相關意見建議
(一)突出抓好糧食生產。接下來要抓好秋糧保收工作,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從夏糧收獲情況看,早稻面積增長2.4%,面積增加2.12萬畝,但畝產下降5.3%,早稻產量增長1.1%,早稻面積雖然有較大增長,但因畝產下降,產量沒有得到相應提升。從全年來看,秋糧占比較大,上年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50.8%,秋糧保收工作仍是當前農業生產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市正陸續進入秋糧收獲期,各級農業生產部門要精心組織收獲準備工作,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另外要抓好大豆、油料生產,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種植任務。持續推動撂荒耕地治理,提供代耕代種等服務模式,確保來年糧油面積產量增長。
(二)穩住重點產業發展。全力以赴做好冬種生產各項工作,突出抓好冬種蔬菜生產工作,因地制宜挖掘冬種蔬菜種植面積,使“冬閑田”變“增收田”。強化果園生產管理,預防突發氣候異常對柑橘等水果造成的影響,提前謀劃好柑橘、橙子、柚子、百香果等一批河源時令水果流通和銷售,確保全年水果產量提高。以實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6+1”(“六大行動+林業產業”)為抓手,持續推動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化生豬家禽產能調控,圍繞全市能繁母豬保有量等核心指標,及時收集發布產能、生產、價格等信息,引導養殖場(戶)合理調節產能,確保畜禽項目穩產釋能。
(三)挖掘培育新增長點。挖掘設施漁業、大水面生態漁業等生態養殖潛力,抓好河源草魚、鳙魚、羅非魚、鱸魚、養殖蝦等主要品種生產。全面摸清河源南藥種植分布、種植規模和種植結構,深入挖掘河源南藥產業發展潛力。深挖林業增長點,尤其是林產品中松香類、竹筍類等與其他地市差異較大的林產品。進一步挖掘油料、盆栽、茶葉等產業發展潛力。
(四)進一步引導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通過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升級,突破種植業發展瓶頸,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一是進一步完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配套政策,依托傳統優勢產品探索設施升級改造模式,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二是統籌相關財政政策,實施現代設施農業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現代設施農業發展。三是推動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布局現代農業設施,合理安排現代農業設施用地,鼓勵利用“四荒地”等閑置資源發展現代設施農業。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