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市發展和改革局組織召開河源市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18-2030年)專家評審會。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藍戰山主持評審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學技術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商務局、市金融工作局以及市高新區投資促進局、江東新區發展財政局、各縣區發展改革局、工業園管委會等部門分管同志參會。經由原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巡視員魏濟章、廣東省政府參事鄭奮明等5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認真評審,河源市開發區總體發展(2018-2030年)正式通過評審。
專家組認為,河源市開發區發展歷經創辦起步、快速發展、規范調整等階段,在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引導產業集聚、集約節約利用資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重要經驗,已成為河源工業的主戰場、吸收外資的重要平臺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目前,河源市各開發區之間發展定位、產業結構同質化較為嚴重,產業特色和優勢不夠明顯,產業鏈條不長、關聯度低,產業互補性不強,未能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功能互補、區域平衡的發展格局,存在著由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由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轉變的客觀需要。如何推動開發區“二次創業”,是擺在當前的緊迫命題。
專家組指出,《規劃》編制對全市八個園區進行了全面梳理、把脈,突出了“七大原則”(堅持創新引領、堅持轉型升級、堅持園區支撐、堅持產城融合、堅持開放帶動、堅持綠色發展、堅持惠民共享),很好回答了建設怎樣園區、怎樣建設園區作出了很好詮釋。該《規劃》緊緊圍繞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延伸區,建成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的產業創新中心,著力實施產業升級戰略、綠色強化戰略,走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等思路,定位準確,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是一個具有指導性強、操作性高的規劃。
該《規劃》范圍包括河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連平產業轉移工業園、江東新區產業轉移工業園6個納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年版)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未納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年版)的2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紫金產業轉移工業園。
據悉,2017年,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廣東省商務廳、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廣東省科技廳關于印發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粵發改發電[2017]95號)要求,各地要加快編制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加快建設一批具有輻射帶動效應的開發區,構建促進開發區發展的長效機制,以規范促發展,穩步有序推進開發區的設立、擴區、調區和升級工作,同時推動開發區適應經濟新常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進一步發揮開發區先行先試的試驗功能和載體作用,打造區域創新發展平臺,使開發區成為支撐全市經濟平穩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