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點剛過,河源市江東新區臨江鎮勝利村的文體廣場上,嘹亮熱鬧的廣場舞音樂就響起了。“自從村里建好了文體廣場,每天吃完飯大家都來跳舞,太開心了!”跳了快一個小時的廣場舞,勝利村村民刁姐一邊擦著滿臉的汗水,一邊笑著說。不僅僅是文體廣場,整潔寬敞的柏油路、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和樓房、竹籬環繞的“四小園”等一系列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已經儼然讓勝利村成為江東新區美麗鄉村的代表之一。

河源市江東新區臨江鎮勝利村的村民們在全村最大的文體廣場跳起了廣場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事實上,自2020年開始,江東新區多管齊下,打出人居環境整治“組合拳”,并在各行政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務,積極開展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取得可喜的成果,勝利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跟隨著江東新區大踏步發展的步伐,勝利村一切從村民需求出發,通過整治環境發展產業、幫助本地人才發展、打造菜籃子電商平臺等一系列舉措,努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振興為民嘛。”勝利村村委會主任丘作棟說。
在2016年以前,勝利村還是一個泥濘遍地、窮困潦倒的省定貧困村。脫貧攻堅之后,村里原先的貧困戶紛紛走上了生活的正軌,而隨著鄉村振興的逐步推進,對于普通村民而言,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村子變得更美了、基礎設施更好了。事實上,自大力推動鄉村振興以來,江東新區一直致力于將各個行政村打造成休閑康養福地,依托高鐵、深河醫院等,對接兩個合作區和高鐵沿線的旅游資源,聯合開發精品旅游路線和特色產品,加強康養旅游的合作,建設具有新區特色的大健康產業。

“你看,這里是玉米地,這里是沿溪岸……”勝利村村委委員葉俊雄手指著一張看似簡樸的手繪地圖,這正是勝利村未來發展的藍圖,也是勝利村特色和優勢資源的集中展示。有水有山、有田有景,在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的勝利村,家家戶戶都將自己的庭前院后整理得井井有條,未來進行三沿(沿溪岸、沿河路、沿山帶)開發,勝利村將打造“民宿+培訓休閑場地”的鄉村旅游模式。“依托村里的基礎設施、地理位置、人居環境等要素,結合村主干道旁的空置房屋改造,引進興趣愛好輔導機構(籃球、音樂、武術、架子鼓、書法、繪畫、古箏等),打造“民宿+培訓場地+展示基地+休閑服務一體化”的休閑教育場景,在解決了農村對興趣愛好培訓缺乏的痛點需求之余,也發展了民宿觀光的特色產業。”葉俊雄說,目前已有企業有投資意向,并在進行房屋選定和外觀效果設計開發中。不僅如此,依托村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除了廣場舞外,一些傳統的文化項目如村舞獅隊、特色娘娘廟、手工糯米粄等特色也會逐步打造起來,配合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全村、全鎮乃至整個江東新區興旺發展。
作為河源城市發展核心,江東新區管轄臨江鎮、古竹鎮、城東街道,轄區內共有30個行政村。和很多其他農村一樣,江東新區的行政村雖然基礎設施建設普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面臨著青壯年流失、撂荒地越來越多的現狀。為改變現狀,2021年江東新區開展農村撂荒地整治專項行動,實現荒地變良田,為農村經濟增收拓展渠道,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今年7月,為響應江東新區號召,由勝利村村委會主導,在鎮政府等的幫扶推動下,勝利村330畝撂荒地終于被成功流轉,并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就進行了翻整,種上了甜玉米。

河源市江東新區臨江鎮勝利村的村委干部在玉米基地為來客介紹他們當季種植的甜玉米。
“翻種撂荒地十分困難,為了節省人力成本,村委會還斥資購買了無人機等現代化機械,用于噴灑農藥、翻地播種等。”葉俊雄說,到了11月,玉米地終于迎來了第一次大豐收,產量不高,但品質很不錯,更重要的是通過翻種這330畝撂荒地,勝利村的農田水利也進行了興修,未來基于甜玉米還會衍生出很多的產業合作機會,這樣既保住了家鄉的生態環境,又有了可持續發展的集體產業。“玉米地首次豐收后,口感極佳,在江東新區及臨江鎮各級部門的大力幫扶下,很快銷售一空。”葉俊雄笑著說,他們對玉米地未來產生的收益信心滿滿。
除了拓種撂荒地,江東新區在2020年還啟動了1580畝中草藥種植示范基地項目建設。該項目總投入1746.5萬元,覆蓋兩個鎮9個村,主要種植金絲皇菊、藥用玫瑰、黃精。去年金秋,首批成片種植的金絲皇菊競相開放,迎來采摘季,不僅提升了新區農村的生態顏值,還提高了農民的經濟產值,產業幫扶再結碩果。“你們看,這里就是江東新區統籌的中草藥種植示范基地項目在勝利村的點,種植的有藥用玫瑰花和金絲皇菊等,現在玫瑰花都盛開了。”葉俊雄指著一片盛開的玫瑰花田,笑著說。

為了幫助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江東新區還在積極發展數字農業、打造電商平臺,并促進人才振興和回流。
“勝利村目前建有一個鄉村振興創客基地,是以村集體經濟占股51%、企業占股49%的模式,興建的一個以助農扶農幫農為農強農的‘五農’為基礎點的便民服務運營中心。”葉俊雄說,創客基地一樓就是小菜籃子助農工程,可以幫助村民建立一個對外銷售農副產品的平臺,二樓是電商創業就業中心,可以孵化本地電商人才,打通農村與城市的信息對流窗口,打造點對點的家庭式供給消費模式,從根本上提升村民種養收益、激發種養積極性,不僅如此,基地同時還承擔一些政府服務型智能,如醫保報銷、計生證明、政策咨詢等。“通過響應政策、調配資金資源、管理支點項目,充分帶動就業創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村、民、企共贏的平臺式窗口化工程。”葉俊雄笑著說,目前基地已經基本裝修完畢,很快就能運轉起來。
不僅僅是創客基地,勝利村還打算開辦鄉村學院,進一步培養和孵化當地人才,為人才振興添磚加瓦。“12月24日,村委將聯合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管理工程學院、建設銀行河源分行、村居律師等機構,通過商、貸、法等各個角度的課程宣講,告訴大家如何全面孵化本地人才,為全村發展作貢獻。”葉俊雄說,宣講會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例如怎么進行抖音拍攝剪切、如何通過金融信貸發展農村合作社、了解村規民約等相關法律常識等,這些有的是年輕人感興趣的,有的是村民急需了解的。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