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個美麗鄉村到一條條精品示范帶,從一片片詩意田園到一項項富民產業……近年來,和平縣積極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持續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不斷美村容、興產業,建設環境整潔、鄉風文明、宜居宜業的新農村,推動農村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
在和平縣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建設中,該縣利用大壩鎮水背村陽明文化及農業產業、溫泉資源等優勢,圍繞“陽明客鄉、溫泉小鎮”主題進行合理開發,全長約15公里的“陽明客鄉、溫泉小鎮”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初現成效。目前,建成項目主要有“三園一泉”(大壩鎮水背村的葡萄園、百香果園,高發村的獼猴桃園,湯湖村的溫泉旅游),輻射沿線各村串珠成鏈、串線成片,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發展。

和平縣大壩鎮湯湖村的溫泉旅游度假村(肖斌 攝)
村落舊貌換新顏 在大壩鎮水背村,一棟棟古樸的民房排列整齊,竹制的籬笆圍墻、青磚鋪墊的小路和各具特色的小花園點綴在房前屋后。作為大壩鎮“陽明客鄉、溫泉小鎮”鄉村振興示范帶途經村居之一的水背村,依托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 “現在住村里,條件可不比城里差。”水背村村民盧春接講起現在的生活,帶著滿滿的自豪感。她表示,村里又美又干凈,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我們村離縣城較近,在2018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歷史悠久的明清古建筑。這幾年,我們這里產業發展好,特色農旅等項目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打卡。”水背村黨支部書記陳東介紹,在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帶動下,該村村居按照“客家民居”標準進行了統一改造,并修建陽明廣場、修復陽明巡檢司,打造陽明文化研學基地等,村里還發展了百香果、葡萄、白蓮種植基地等觀光園。 “變化非常大,一天一個樣子。”提起村里的變化,水背村村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不僅環境變好了,就業崗位也變多了,現在不用出遠門就能賺錢養家。” 水背村之變,正是和平縣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壩鎮完成了水背村、高發村、上正村、湯湖村、合水村等沿線村莊的437棟房屋建筑風貌改造提升,建立了農村保潔等管護機制,鄉村變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讓廣大村民在鄉村振興中有了更多獲得感。 打造融合發展產業鏈 沿著358國道駛經和平縣大壩鎮等地村莊,可欣賞山水田園美景,可體驗陽明研學文化、可采摘百香果、葡萄、獼猴桃,還有泡溫泉、品農家樂,吃住玩一條龍,串珠成鏈形成“陽明客鄉、溫泉小鎮”鄉村振興示范帶。 大壩鎮按照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鄉村文化等有機融合,串聯“三園一泉”項目,以點帶面輻射沿線各村形成鄉村振興旅游示范帶。“三園一泉”即水背村的葡萄園、百香果園,高發村的獼猴桃園,湯湖村的溫泉旅游,產業特色鮮明,效果突出,產業引領鄉村振興的步伐不斷加快。除此之外,示范帶沿線行政村產業還有水背村白蓮種植、合水村油茶種植等。其中,水背村的“古樹緣”百香果農業觀光園已成為網紅打卡點,節假日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帶動周邊村民350多人次就業。 據了解,水背村百香果種植基地由廣東古樹緣生態農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建設運營。近年來,該公司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以種植百香果為基礎,向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觀光業、旅游服務業融合,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區,促進當地村集體、村民增收及農業增效。 該公司負責人葛小毛介紹,該產業園種植采用“公司+基地+農戶”形式,總投資650萬元,其中村產業資金投入150萬元,給村集體每年固定分紅12萬元,還解決了附近村民35人穩定就業,種植期、除草期、采摘期累計帶動解決村民1580人次就業,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百香果種植,并提供技術指導服務。 “這些企業的落戶,將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示范帶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大壩鎮黨委副書記吳小通說,水背村的百香果園、葡萄園及高發村的獼猴桃園、湯湖村的溫泉旅游等特色產業串點成線,串線成片,推動形成大壩鎮全域旅游的新名片。 “目前,和平已規劃16條鎮級美麗鄉村示范帶、1條鎮級美麗鄉村精品帶和2條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帶。”和平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楊學思表示,接下來,和平將以大壩鎮、上陵鎮2條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抓手,帶動更多的縣級示范帶建設,形成串珠成鏈的帶動效應,促進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更大實效。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