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連平縣上坪鎮萬畝鷹嘴蜜桃林蒸騰著露氣如今正是收獲的時期。桃農謝叔掏出手機點開微信小程序,查看“黑盒子”傳來的圖片信息,“這個設備可以拍到所有蟲子的照片,我們根據這個照片再‘對癥下藥’。”
謝叔說的“黑盒子”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簡稱“基因組所”)研發的鷹嘴蜜桃成熟期蟲情監測系統。“能夠幫助桃農精準識別蟲害,減少農藥使用,提高蜜桃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基因組所研究員劉偉說。
基因組所研發的便捷式性誘蟲情測報儀能夠自動識別害蟲種類并傳送到農戶手機上。
近年來,深圳與汕頭、河源、汕尾、潮州4市及惠州3縣展開橫向對口幫扶協作。深圳充分發揮其科技創新優勢,將一系列高科技農業技術及專家團隊引入幫扶地,發布《深圳市支持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等文件,培育大批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帶動幫扶地農業現代化。
如今,深圳的科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融入幫扶地區的田間、山嶺、城市、生活中,繪就出一幅幅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圖景。
無人機翻山,AI下田
重塑傳統農業基因
“轟!”大疆T70農業無人機掠過烏崠山千米茶山,吊運著百斤茶青穩穩落至山腳。00后返鄉青年韋鎮輝抹了把汗,“過去背茶下山40分鐘,現在幾分鐘搞定,省時省力,最大程度保留茶葉鮮度與香氣。”韋鎮輝感嘆。在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潮州不少茶山都用上了無人機,大大提升了茶葉采摘和運輸的效率。
在河源東源縣,搭載雙目視覺雷達的無人機,實現復雜地形的自動繞障與精準施藥,將農藥噴灑效率提升5倍以上。“無人機不僅載茶青,還能送午飯,噴藥、施肥、吊運樣樣精通。”
“我們前方有隊伍,當地需要什么,都能協調深圳企業、科研機構對接,實現精準幫扶。”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河源市的其他地區,類似的科技應用遍地開花。基因組所將生物育種技術引入河源特色農業,如針對連平縣鷹嘴蜜桃品種退化問題,劉偉團隊開發的蟲情監測系統及實蠅防控產品已為60余種植大戶降低蟲害損失超30%,如在惠州惠東縣推廣的優質高產水稻“中深1號”,在臺風“山竹”侵襲中展現出卓越抗逆性,贏得農戶高度認可。2025年春耕期間,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為農戶帶去抗病蟲害的“深愛系列”番茄種子,并通過遠程連線專家解決番薯病蟲害防治難題,打通科技下鄉“最后一公里”。
在果園里,隨處可見農業科技產品。
科技滲透更在細微處生根。在河源紫金縣,騰訊開發的AI助手“小耕”和“騰訊元寶”已成為村民生產生活的“數字顧問”。這些智能工具部署在“村級服務平臺”微信小程序中,能精準解答“青梅葉斑病咋治?”“水稻生病生蟲,農藥怎么配比?”等農業技術問題,甚至可提供百香果滯銷的直播促銷方案。
村民正在學習如何使用AI助手。
據悉,這套系統以方言友好型交互設計突破農村數字鴻溝,目前覆蓋全國8.1萬個村莊,惠及1621萬村民。在騰訊“耕耘者振興計劃”支持下,河源200余名村干部率先接受AI工具培訓,并將知識帶回村莊開設“給鄉親們的第一堂AI工具課”,使科技創新真正“扎根田間”。紫金縣中壩鎮良莊村支書黃偉明感慨:“有了‘小耕’和‘騰訊元寶’,村民學習農業知識、銷售農產品都方便了許多,普通話不標準也不再是溝通的障礙。”
超充站進山,反向飛地
產業協作破壁生長
2023年以來,深圳先后選派2輪共計790名干部常駐對口幫扶地市縣鎮村,安排幫扶資金超100億元,大力支持對口地區高質量發展。
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深圳堅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幫助對口地區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上,共同規劃建設4個市級產業合作園區、23個縣級特色產業園區,引導900余家企業到對口地區設立企業、投資興業,落地200余個百萬元以上產業項目,形成“總部+基地”“研發+生產”“委托+代工”“生產+服務”等跨區域協作模式;聯合開展招商引資超100場,新引進超億元項目26個;合作創設總規模25億元的園區產業基金,推動“深圳創投日”走進對口地區,助力對口地區企業轉型升級和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4年,4個市級園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58.44億元、增加值86.54億元,23個縣級園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646.80億元、增加值329.65億元。深圳-河源、深圳-汕尾2個市級結對關系及南山區-濠江區等8個縣級結對關系獲省推動產業有序轉移考核“優秀”等次。
今年年初,深河產業合作園區2個重大項目落成——深河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園揭牌,園區內的交通要道“縱十路”同期通車。園區里,智能硬件ODM龍頭華勤技術的TWS耳機生產線高速運轉。“年產能3600萬臺,深圳幫扶資金幫我們打通縱十路運輸動脈。”園區負責人指著沙盤介紹,總投資1000億元的深河科技園已在江東新區啟動,首批11個項目將新增2萬個崗位。
深河產業合作園區縱十路。
產業協作的“破壁”實驗還在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上演。“我們研發在深圳,生產在龍川,成本降三成!”譜匯智能科技負責人指著一款環境監測傳感器說。這處“反向飛地”聚集8家深河企業,瑞邦智能裝備公司借力深圳研發團隊,將高速模切機市占率提至70%。
此外,深圳將建設“超充之城”的經驗與標準系統引入河源、潮州,為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河源首座“深圳標準”超充站采用華為液冷大功率超充技術,充電功率達480KW以上,實現“一秒一公里”的充電速度。與普通快充相比,該技術節約60%充電時間,市民袁先生感嘆:“去了趟洗手間回來,已經充到60%,能跑300多公里”,真切體驗了“一杯咖啡,滿電出發”的深圳速度。據悉,該站運營半年來充電總量達12.42萬度,服務超4242車次,優惠期服務費低至0.1元/度,讓河源市民享受到高效實惠的充電服務。
潮州游客旅游服務中心超充站則位于潮州古城旅游景點,在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潮州指揮部(簡稱“深潮指揮部”)的大力支持下,引進華為數字能源液冷超充技術,打造湘橋區新能源汽車超級充電一張網項目。
截至今年3月,深圳協同推動對口地區建設充電站150座、充電樁5676個。在潮州古城景區,深圳幫扶建設的超充站有效緩解了旅游旺季新能源車充電難題,游客滿意度顯著提升。
潮州游客旅游服務中心北關停車場超充站。資料圖片
少年進村寨,創客返鄉
人才活水潤澤沃土
“我們建議用歷史劇本殺和角色扮演還原客家圍屋故事”“可以開發‘花燈研學套餐’帶動文旅經濟”“繪制詳細茶產業基地產銷流程圖”……在河源市連平縣,一群來自深圳市的少年少女圍坐在一起,討論著五天以來的所見所思。
近期,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以教育為紐帶,創新實施“‘山河守望,南山少年邁步振興路’——2025年南山區對口幫扶連平交流活動”,組織全區21所中小學400多名師生分6批走進南山對口幫扶的河源市連平縣。學生們在連平南山產業園調研動漫科技企業,在富樂村養殖場探索智慧農業,在金溪農發公司研究現代化種植技術。
深圳市南山區學子前往連平調研。
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將人才培育作為科技幫扶的核心環節,力求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鄉村人才培養體系。
2024年1月31日,深圳在潮州設立了對口幫扶協作地區的首個鄉村振興技能工作站——潮州湘橋站點,通過資源整合,搭建了深圳福田和潮州湘橋職業技能培訓共聯共建平臺,打造具有潮州特色的家政服務品牌。依托該平臺,兩地聯合開展中式烹調、新媒體電商等41場實戰培訓,3920人次參訓者職業技能顯著提升。
深潮產業合作園區所在的潮州市鳳泉湖高新區。
此外,深圳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還不斷引進深圳企業,在幫扶地積極探索生態經濟融合發展新模式。在河源萬綠湖景區,深圳助力打造的粵東西北首個“湖泊+低空經濟”應用場景于2025年“五一”假期正式運營,3條低空觀光航線開啟旅游新體驗,預計將建設6個飛行基地,構建水空聯動產業生態。在汕頭,深圳—汕頭數字創意產業基地、濠江區跨境電商產業園加快建設,將分別發展人工智能、算力網絡、電子商務、創意設計、軟件開發、檢驗檢測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粵東外貿產業向數字化、集約化、工貿一體化方向轉型升級,為兩地產業協作走深走實再添新動能。在潮州饒平,來自深圳市江貿工貿有限公司、華發冰雪世界項目等4家企業選派的文旅達人,帶著豐富經驗與創新思維與當地深度對接,圍繞研學旅游線路開發、IP項目打造、室內冰雪項目引進等展開洽談,為饒平文旅產業帶來全新思路。在汕尾,海洋經濟闖出新業態,全國首個零碳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項目——華潤江牡島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成功,依托深圳科技力量,中廣核全球單體最大、全球抗臺風能力最強的風雨融合桁架式網箱平臺“伏羲一號”正式投運。
事實上,從田間地頭的AI助手到高精度的農業無人機,從超充網絡到基因育種,深圳的科技創新已全方位融入幫扶地產業發展鏈條。華勤技術、鼎峰·華芯等企業的落戶,更標志著幫扶地正從傳統農業縣向“科技+生態”現代化產業體系轉型。
隨著深圳對口幫扶工作的推進,“深圳幫扶模式”將持續為廣東省乃至全國的幫扶協作提供示范,展現科技創新賦能區域協調發展的廣闊前景。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