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我市教育數智化建設,近日,由市教育局主辦的人工智能應用縣(區)巡回宣講暨中小學教育數智化調研活動舉行。
據了解,該活動自4月中旬開始,為期三個月,覆蓋五縣兩區和基礎教育全學段,每縣(區)安排3名專家分別作人工智能應用專題講座,并到2所學校各召開4場座談會,傾聽縣(區)教育行政部門或教師發展中心領導、學校班子、中層干部以及一線老師聲音,旨在深入了解我市中小學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與普及情況,更好推進我市教育信息化、數智化建設與應用提供決策依據,推進全市中小學教師提升應對技術變革的教育角色轉型與核心素養提升。
市教育局二級調研員陳俊蕩參加了部分縣(區)的調研活動。他強調,一要珍惜學習機會,認真聆聽專家講座,深刻領會講座的精神內涵,做到學以致用,努力構建“以學定教——因材施教——以評促教”智能化教育學新樣態。二要深入學習教育部、省教育廳等重要文件精神,自覺提升人工智能素養,密切關注最新動態,努力做到讓數智賦能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全面發展同向同行。三要強化融合示范,用好用足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粵教翔云平臺資源,加強實踐研究,為區域教育數智化發展提供鮮活樣本。四要注重規范,嚴守道德底線,確保人工智能教育的安全,讓技術在合理、合規的軌道上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專家解析教育數智化變革
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河源市數字經濟協會秘書長譚臺哲以《解碼AI+中小學教育——應對技術變革的教育角色轉型與核心素養提升》為題,系統解析了人工智能的五大能力等級及發展脈絡,為教育創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他認為,要利用人工智能改造現有平臺流程,挖掘新功能,并針對不同年齡段規劃人工智能教育,同時建立多方協同平臺,整合資源并培訓骨干老師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發展。
大灣區人工智能數字產業聯盟 AI 應用講師鐘麗芬聚焦實踐應用,現場演示了“豆包”“通義千問”“騰訊元寶”等工具生成教學資源、設計課堂互動游戲的操作程序,并針對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AI技術的一些問題與困惑進行了解答,切實幫助教師突破技術應用瓶頸。廣東省出版集團講師張潔婷、粵教翔云數字教材技術培訓專家鄭曉俐、廣東省出版集團數字出版有限公司資深教研專員東芳荷等立足平臺融合,詳解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與粵教翔云的賬號互通、資源協同及AI工具應用,通過案例剖析與功能演示,直觀展現了教育信息化平臺在推動教育數智化轉型進程中發揮的關鍵支撐作用。
深化“AI+教育”融合創新
活動期間,調研組一行通過實地調研、分組交流、問卷調查等形式,全面了解各地各校在教育數智化建設中的現狀、問題與需求,為后續政策優化和技術支持提供了重要參考。
本次活動得到各縣(區)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及學校的積極響應與大力支持,共培訓教師約1600人。接下來,市教育局將立足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通過創新機制、資源整合、示范引領等多項舉措,持續深化“AI+教育”融合創新,以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工程為突破口,以智慧課堂建設為重要載體,推動區域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全力培育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為構建高質量教育生態注入強勁動力。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