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河源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河源市生態環境局
第一章 生態環境狀況
一、大氣環境
2021年,河源市環境空氣質量各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84,達標天數353天,達標率為96.7%,其中優的天數189天,良的天數164天,輕度污染天數11天,中度污染的天數為1天,無重度及以上污染狀況。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全省排名第六。
(一)城市環境空氣
市區PM10、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39微克/立方米、21微克/立方米,達到省下達的考核目標要求(PM10為40微克/立方米、PM2.5為24微克/立方米)。主要空氣污染物為O3-8h、PM10、PM2.5和NO2,其作為每日首要污染物的比例分別為83.6%、10.2%、5.1%和1.1%;其中超標首要污染物均為O3-8h,比例為100%(詳見圖1)。
各縣空氣環境綜合指數范圍在2.20~2.93之間,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在99.4%~100%之間,平均值為99.7%(詳見表1)。
1.二氧化硫濃度
市區空氣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為7微克/立方米,與2020持平,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各縣SO2年均濃度范圍為5~9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2.二氧化氮濃度
市區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為19微克/立方米,與2020年持平,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各縣NO2年均濃度范圍為8~22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3.可吸入顆粒物濃度
市區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較2020年上升2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各縣PM10年均濃度范圍為31~42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4.細顆粒物濃度
市區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21微克/立方米,較2020年下降1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各縣PM2.5年均濃度范圍為16~25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5.臭氧濃度
市區臭氧(O3-8h)日最大8小時均值第90百分位數平均值為133微克/立方米,較2020年上升1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各縣O3-8h第90百分位數范圍為92~115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6.一氧化碳濃度
市區一氧化碳(CO)第95百分位數平均值為1.1毫克/立方米,較2020年上升0.1毫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各縣第95百分位數范圍為0.8~1.4毫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表1 2021年河源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單位: (微克/立方米,其中CO為毫克/立方米)


圖1 2021年市區優良天數比例和首要污染物天數比例
(二)城市降水
2021年城市降水pH值范圍為6.13-7.44,平均值為6.65,酸雨頻率為0,與2020年相比,城市降水pH均值下降了0.28個pH單位。
二、地表水環境
2021年全市主要江河斷面水質總體保持優良,東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地表水考核斷面綜合指數排名保持全省領先。
(一)飲用水源及重點湖庫
全市8個縣級以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為優良,達標率為100%。其中,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新豐江水庫水質為Ⅰ類,楓樹壩水庫水質為Ⅱ類。湖庫富營養化監測結果表明,2021年新豐江水庫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屬貧營養,楓樹壩水庫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屬中營養。
(二)國控地表水
全市7個國控斷面水質狀況為優,達標率為100%。其中,新豐江水庫和龍川城鐵路橋2個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Ⅰ類,水質狀況為優;其他5個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狀況為優。
(三)省考地表水
全市10個省考(含7個國控)斷面水質狀況為優,優良率為100%,其中,新豐江水庫和龍川城鐵路橋2個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Ⅰ類,水質狀況為優;其他8個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狀況為優。
(四)省界河流
全市2個跨省界斷面水質狀況為優,達標率為100%。2個跨省界斷面均為與江西省交界斷面,分別為“尋烏水興寧電站”斷面和“定南水廟咀里”斷面,2個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水質目標,水質狀況為優。
(五)市界河流
全市3個跨市界斷面水質狀況為優,優良率為100%。3個跨市界斷面分別為與梅州交界“萊口水電站”斷面、與惠州交界“江口”斷面和與韶關交界“馬頭福水”斷面,3個斷面水質均為地表水Ⅱ類,水質狀況為優。
聲環境質量
2021年市區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8.0分貝,晝間平均等效聲級同比保持穩定,聲環境質量屬“一般”水平;市區的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均值為68.3分貝,晝間平均等效聲級同比上升了0.1分貝,聲環境質量屬“較好”水平;市區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達標率為95%,比上一年度晝間達標率下降了0.7百分點。
各縣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1.2~55.9分貝,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均屬“較好”;各縣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均值為65.0~73.2分貝,除紫金縣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為較差,其他縣強度等級均為“好”。市區及各縣聲環境質量等級劃分情況見表2。
表2 河源市區域、交通聲環境質量等級劃分情況表
單位dB(A)
第二章 措施與行動
2021年,河源市生態環境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圍繞“示范區”“排頭兵”建設,全力守好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根基,實現了“十四五”起步之年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開局。我市在全省環境保護責任暨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我局被省政府評為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先進集體。
水環境質量保持優良
一是緊盯水質達標攻堅。加強國控省考斷面水質監測預警和現場督導,印發實施《河源市新豐江水庫及其主要支流水環境(降氮控磷)綜合整治行動方案(2021—2025年)》和年度工作方案,推進水環境精準保護與治理。二是開展排污口整治。完成入河排污口“查、測、溯”工作,排查河流約2400.39公里、排口8408個,形成入河排口監管整治清單。三是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完成農村水源地基礎信息調查。開展了飲用水水源地清理整治“回頭看”,積極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和飲用水水源水質保障工程。
大氣攻堅力度更大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開展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大氣污染防治80天攻堅行動,落實每日巡查和會商研判制度,共巡查交辦大氣污染問題567宗,開展污染天氣應對17次共110天。二是整治工業排放污染。開展VOCs整治“利劍專項行動”。落實企業錯峰生產、減產限產、停產等應對措施。開展大氣專項巡查83次,巡查企業1514家次。三是加強尾氣油氣污染管控。完成機動車遙感監測和黑煙車電子抓拍系統、14個汽車排放性能維護(維修)站建設,處置“黑煙車”107輛,查處非道路移動機械35臺,公交電動化率達95.14%。四是加強面源污染管控。協調加大揚塵、露天焚燒、餐飲油煙和露天燒烤管控力度,建成14個高清視頻24小時監控市區煙塵排放。
土壤環境總體安全
一是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完成重點監管單位和主要工業園區周邊土壤環境監測,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聯動監管,持續開展90個省控土壤監測點位采樣監測,對疑似污染地塊落實每月巡查制度,我市暫無土壤污染地塊。二是強化固體廢物監管。建立了預防和打擊非法處置固體廢物長效機制,加強危險廢物轉移處置監管,督促1307家企業完成危險廢物申報登記、1236家企業完成管理計劃備案,工業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率達99%以上。三是加強醫療廢物監管。強化醫療廢物、醫療廢水規范處置現場督導,新建醫療廢物處置項目一期已投運、二期主體工程基本建成,縣級以上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達100%。
農村環境加快改善
一是扎實推動生態振興。印發實施《河源市推進鄉村生態振興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實施方案》,東源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通過省級復核。二是綜合整治農村環境。完成55個村莊環境整治。三是加快農村污水治理。配合住建部門編制《河源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列入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實事評估的35個自然村均已完成治理任務。四是推進自然生態保護。聯合林業等部門開展“綠盾2021”行動,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
綠色發展保障到位
一是科學編制重點規劃。完成《河源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初稿編制,《河源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印發了《河源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二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開展生態環境領域“創文”工作,完成《河源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初稿編制。三是積極推進融灣融深。建立健全了生態環境領域“融灣”“融深”對接工作機制。四是協調落實減污降碳。編制“十四五”污染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并報省審定。24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16家控排企業碳排放交易履約率為100%。2個省級碳普惠項目核證減排量4013噸二氧化碳當量,通過碳交易實現經濟價值約16.56萬元。五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告知承諾、環評容缺、環評豁免等政策,對醫療廢物處置項目等重點項目提供綠色通道服務,共審批環評項目283個(報告書25個、報告表258個),網上登記備案393個,對12個項目采用告知承諾制審批,對82個項目豁免辦理環評手續,70%以上的項目通過備案完善手續或者豁免辦理環評手續。
督察整改及時高效
一是持續推進第一輪督察整改。積極鞏固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成果,加快推進省級環保督察剩余3項問題整改。二是主動配合開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積極做好資料調閱、交辦信訪件辦理、下沉督察配合等工作,扎實推進邊督邊改,已按程序將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方案報省審定。截至2021年底,225宗交辦信訪件中,203宗已辦結,辦結率為90.2%。
風險管控果斷有力
一是繼續強化執法。制定實施《新豐江水庫生態環境保護巡查制度》,抓好生態環境領域安全生產,落實日常監管巡查,開展專項執法行動27項,共出動執法人員11330人次,檢查企業3883家次,責令整改企業203家,下達處罰決定書70份;實施環境保護法配套辦法五類案件8宗;我局獲得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實戰比武理論考核第三名。二是排查化解環境矛盾。有序推進平安建設,印發《河源市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辦法(試行)》,受理調處環境信訪案件共2064件,辦結2044件,結案率達99%。三是推進環境法治建設。持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圓滿辦理省市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共16件,成功磋商我市首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河源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已獲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四是提升智慧監管水平。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傳輸有效率達90%以上,生態環境智慧云平臺項目建設正在收尾。
環境宣傳深入人心
一是守牢輿論主戰場。在《中國環境報》《南方日報》《河源日報》等媒體發稿1000多篇次,主動公開生態環境保護政務信息600多條。二是廣泛開展宣傳活動。組織開展14項生態環保主題宣傳活動、73次志愿服務活動,印制發放生態環境保護宣傳資料近10萬份,環保宣傳更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三是推進環保示范教育。組織學生到水質、大氣自動監測站參觀學習,配合省綠色公益鏈協會河源辦事處成功在我市創建第一批綠色企業8家。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