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市場監管局不斷創新監管方式,大力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動市場主體開展年報信息公示、共享,健全信用約束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強化統籌協調,大力推進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認真貫徹國務院、省政府關于在市場監管領域推進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部署要求,統籌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努力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一是建立工作機制。市政府印發《關于在市場監管領域全面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實施方案》,建立由分管市場監管工作的副市長為組長、33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二是制定聯合抽查事項清單。市“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統籌制定《河源市市場監管領域部門聯合抽查清單(第一版)》,各成員單位結合本單位“三定”職能和上級部門的抽查清單要求,制定抽查方案,明確檢查內容、檢查時間、檢查方式。三是統籌制定年度抽查計劃。年初統籌制定全市雙隨機抽查工作計劃,有序開展雙隨機抽查工作。2020年,全市共有33個成員單位建立完善了“一單兩庫”,在廣東省“雙隨機、一公開”綜合監管系統建立完善檢查對象子庫222441戶、執法人員庫1139名;共對8520戶市場主體實施了雙隨機抽查,其中一般抽查事項2280項、重點檢查事項902項;共開展14次聯合雙隨機抽查,對360戶對象進行了抽查檢查,有效避免了重復檢查、執法擾企,真正做到“一次抽查、全面體檢”,最大限度提高監管執法效率。四是及時公示結果和運用。按照“誰檢查、誰錄入、誰公開”的原則,及時將抽查檢查結果錄入平臺,通過系統自動對接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廣東)或河源市政府網站及“信用河源”監管平臺,實現檢查結果100%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二、以年報為抓手,推進企業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樹立“公示即監管”的理念,大力宣傳發動和引導規范各類市場主體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進行年報公示,及時、真實向公眾披露財務、經營信息。近年來,我市的企業年報公示工作在全省排名靠前,2018年、2019年年報公示率分別為97.14%、97.62%,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二。一是健全工作機制,制訂市場主體年報公示工作方案,層層建立領導掛鉤聯系制度,逐級分解工作任務,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三是強化部門協調,結合年報新增社保、統計、外匯、商務“多報合一”事項,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指導企業依法年報。四是充分發揮各類企業協會及中介機構的作用,共同督促各類企業及時準確通過國家信用信息系統進行年報。五是深化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依法清理長期停業未經營企業,切實提高市場主體存活質量和年報基數。2020年依法吊銷失聯企業826戶;簡易注銷企業382戶。
三、加強信用約束,健全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一是落實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依法對未及時進行年報公示或在雙隨機抽查工作中發現有問題的檢查對象及時移入異常名錄,對在異常名錄滿三年的企業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列入異常名錄的企業13665戶次,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450戶次;共有5735戶(次)農民合作社被列入異常名錄。對列入經營異常及嚴重違法失信的企業在國家企業信用公示系統及“信用中國”等網站向全社會進行公示,并及時通報“黑名單”企業,讓失信者一處違規、處處受限,形成有效震懾。二是落實跨部門失信企業聯合懲戒機制。依法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在登企業登記環節對最高人民法院向總局推送的失信被執行人依法實施任職限制,失信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不得擔任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監事、經理。嚴格執行對企業法定代表人進行任職限制管理。對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的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要求3年內不得擔任其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已經擔任的要依法責令其辦理變更登記。截至目前,共協助人民法院股權凍結1503宗。
四、分類監管,構建新型監管機制。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構建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實現精準、高效、智慧監管。一是對高風險企業實行分類監管。根據日常監管實際,對相關部門反映多、風險大的行為進行分類監管,針對不同信用風險類別的市場主體,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提高問題發現率。二是對重點領域實行分類監管。對食品生產單位、食品經營單位、餐飲服務單位根據食品生產、銷售的信用風險情況進行分級分類監管,進一步提高監管的精準性。2020年全市食品銷售經營者22478家,已完成評定單位數17578家,風險分級動態管理率達到78.20%。其中已完成A級數量7181家,B級數量5175家,C級數量3365家,D級數量1857家。
(市局信用科黃新玲供稿)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