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競爭活力,規范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市市場監管局自5月起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為期7個月的重點領域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專項行動,著力對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醫療美容、涉農商品、教育等領域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
此次專項行動整治的重點內容:一是加大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監管力度。平臺企業利用技術手段實施“二選一”,實施限流、屏蔽、流量劫持、數據殺熟、捆綁軟件、惡意不兼容等妨礙、破壞其他經營者正常經營或者運行的不正當爭行為。經營者采用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誤導性展示用戶評價、以惡意好評觸發電商平臺懲罰機制、虛假營銷、虛構流量數據、虛構交易互動數據、對經營者自身或其商品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利用新技術手段、新媒體、新型銷售模式開展虛假宣傳的行為。組織專業團隊、利用專門軟件工具刷單炒信。利用網絡軟文、網絡紅人、知名博主、直播帶貨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二是加強網絡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和商譽保護。經營者擅自使用他人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域名主體部分、網站名稱、APP名稱等,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利用電商平臺、朋友圈、短視頻等新型渠道銷售仿冒服裝、日用品等民生重點商品。經營者、平臺企業對同行業競爭者通過雇傭專業“水軍”、“黑公關”等編造、傳播虛假或者誤導性信息,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商品聲譽行為。三是嚴厲打擊違規商業炒作行為。利用慶祝活動宣傳報道或者領導人講話內容等對其商品作虛假的商業宣傳,假借“特供”、“專供”等名義對商品作虛假的商業宣傳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利用會銷等方式,對與慶祝活動相關的工藝品、紀念品等作虛假的商業宣傳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四是嚴厲打擊違法促銷行為。線上促銷活動中促銷信息公示不明確。采用欺騙性的手段開展有獎銷售活動。最高獎金額超過五萬元的抽獎式有獎銷售等違法行為。利用“進店送”“掃碼送”開展違法有獎銷售行為。線上線下促銷中的價格欺詐等不正當價格行為。五是大力查處醫藥購銷企業不正當營銷行為。在醫藥購銷過程中給付“回扣”。捆綁推銷藥品耗材。借助科研合作、學術推廣等名義,在設備采購、工程建設、科研經費等重點領域進行利益輸送等商業賄賂行為。疫情防控物資出口企業在獲取相關生產資質、參加招投標及供應商審查、簽訂采購合同、組織生產銷售、目的地貨物通關、外方質量抽查等環節存在的商業賄賂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六是著力規范醫療美容等醫療服務行為。醫療美容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與通過店堂、微信公眾號等發布有關美容效果的承諾不一致的行為。對美容效果作缺乏科學依據或者支撐的虛假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的行為。擅自使用他人知名標識、誤導性宣傳等多種混淆方式,使消費者誤認為與其他知名醫療機構存在關聯,欺騙、誤導消費者的行為。七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在農村、城鄉結合地區生產銷售仿冒農資產品,侵害農民合法權當的行為。以“保健”為名推銷普通商品、偽高科技產品、保健理療產品等,宣稱有疾病治療或預防功能等侵害老年、病弱群體合法權益的行為。校外培訓機構、在線培訓機構、早教機構等對師資、培訓效果等作夸大、不實宣傳的行為。擅自使用少先隊標識標志、對近視眼鏡功效作虛假宣傳的侵害學生、家長合法權益的行為。
市市場監管局強調,全市市場監管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對于維護公平競爭、激發創新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切實提高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工作的緊迫感和重要性,針對近年來本地區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工作的薄弱環節和當前規范平臺經濟競爭秩序的迫切要求,深入排查相關案件線索,積極拓寬執法領域,提升執法能力,爭取全面查辦反不正當競爭各類型案件,嚴懲一批違法主體,著力規范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局價監競爭科王思維供稿)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