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穩思想之舵,踐行為民之心。廣東人社特別推出《人社觀察》專欄,邀請專家學者、媒體大咖,圍繞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的重點、要點、難點各抒己見、出謀劃策,共同助力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高質量發展。
12月26日,廣東省參加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總結大會暨備戰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工作啟動會在廣州舉行,大會研究部署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備戰工作,并為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廣東獲獎選手及為參賽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進行表揚獎勵。
近年來,廣東高舉“制造業當家”大旗,多措并舉不斷推動技能人才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廣東是如何推動技能人才轉型升級的?請看南方網評論文章《扛起制造業當家大旗,廣東技能人才向“新”出發》。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從新材料、新能源到工業機器人、物聯網,制造業技能“含金量”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對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將更上一層樓。

2023年,“廣東中華職教杯”2023廣東技工——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職業技能競賽在廣州完賽
前不久,廣東技能健兒在全國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上24次站上最高領獎臺。廣東代表團的出色表現,可以用三個“新”概括:
“新”技能: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入圍項目和選手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展現技能新水平;
“新”項目:超過80%獲獎項目屬于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培養貼合高質量發展建設的新方向;
“新”人才:超過一半金牌得主是在讀學生,青年新生代工匠快速成長,支撐產業發展未來。
“新”,已成為廣東技能人才奔跑在制造業當家路上的高頻詞。他們的成長成才之路,到底“新”在哪?
歡迎“新伙伴”。讓企業參與到人才招培過程中,是技能工匠煥“新”的秘訣。廣東在打破產教脫節問題上下功夫,把企業“小伙伴”迎進來,分享他們身處產業一線的行業經驗與市場嗅覺;讓院校培養走出去,了解“產業一線需要什么樣的技能人才”,以真實崗位需要為標準,在專業設置、課程培養等方面由企校共同設計,培養出招之能用、用之勝任的高水平青年工匠。
鼓勵“新學徒”。新的人才培養體系孕育出廣東特色學徒制度。廣東“新學徒”將培養與崗位結合,將招生與招工對接。在政府政策鼓勵下,企業大膽“亮牌”選人,拿出技能技術崗位到對口院校“預定”學生,簽訂學生學徒培養協議,從培訓到上崗、從待遇到保障均比照正式員工一體化管理,將“新學徒”當作企業一分子。家長學生安心,企業用人放心,人才效能也得以充分發揮。
放開“新話筒”。技能人才評價改革,是廣東釋放技能人才制度活力的一大抓手。兼聽則明,廣東支持企業、社會機構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把人才評價的“話筒”交給企業和社會,誰在用人就讓誰發聲。推動企業實行“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符合條件的企業經備案可自主認定職業技能等級,無須層層申報。改革后,新增近60萬人次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力充實了產業一線技術力量。
打造“新舞臺”。人才需要一展抱負的空間,需要交流進步的途徑,這個道理廣東深以為然。每年評選領軍人才、首席技師,鼓勵其參與國家及省科技計劃項目,讓工匠大師們盡展所長,發揮“頭雁”作用;通過競賽榮譽吹起新風,構建世賽為引領、國賽為龍頭、省賽為主體,多種類多行業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技能能手們在比賽中交流進步,在競爭中磨礪技藝,將所學傳遞回產業一線,“金牌工匠”脫穎而出。
廣東技能人才向“新”出發,與高質量發展相向而行。在系列創新舉措支持下,廣東技能人才結構逐漸從數量型向高素質、高技能的質量型轉變。目前,全省技能人才總量已達1934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34%,并持續攀升。廣東技能人才正成為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中的“黃金血液”,扛起制造業當家大旗,為廣東制造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來源:廣東人社微信公眾號
供稿人:高瑜曼
校對責任人:歐陽東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