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督促茶葉生產經營者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強化監督管理,深入排查隱患,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結合《河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促進我市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年以茶葉產品農殘超標、“兩超一非”、標簽標識不規范等突出問題為導向,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茶葉生產經營專項整治,“五查”茶葉生產經營單位,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提升全市茶葉食品安全水平。
一是摸底排查,掌握監管對象情況。一方面加大摸底排查力度,對轄區內茶葉生產單位數目、持證情況、生產經營條件、生產規模、茶場規模等的摸底調查,掌握茶葉產業基本情況。我市現有茶葉獲證生產企業30家,茶葉生產加工小作坊33家。另一方面結合食品藥品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的工作部署,對茶葉生產加工單位使用含禁用農藥或農殘超標的原料茶青、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風險隱患進行深入排查,制定《河源市茶葉生產經營專項整治突出問題治理措施清單》,以問題為導向,指導開展專項整治。
二是監督檢查,規范生產經營行為。一方面開展茶葉生產加工單位全覆蓋監督檢查,重點檢查進貨查驗、供應商審核、原料檢驗、農藥和食品添加劑管理等情況,規范茶葉生產加工行為;指導東源縣茶葉行業協會制訂仙湖茶地方標準,推動東源縣、紫金縣茶葉生產標準化、產業化發展,紫金縣茶葉產業園率先入圍2018年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另一方面嚴格規范茶葉經營行為,督促茶葉批發單位、茶葉零售單位、餐飲服務單位落實進貨查驗、索證索票、倉儲管理等制度,督促茶葉批發單位落實銷售記錄制度,做到茶葉源頭可追溯、標簽標識規范。專項整治期間,全市監督檢查茶葉生產加工單位101家次,檢查茶葉經營單位1026家次,發出責令整改意見書42份。
三是許可審查,嚴把行業準入關口。對于申請茶葉生產許可的企業,一律嚴格按照《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食品生產許可審查通則》《茶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技術規范的要求,對企業實施最細致的食品生產許可審查;對茶葉生產加工小作坊嚴格按照《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有關要求進行登記管理,把好行業準入關。2018年全市核(換)發茶葉生產許可證、茶葉小作坊登記證各6張,注銷茶葉生產許可證2張、茶葉小作坊登記證1張。
四是產品抽查,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結合日常抽檢與年度抽檢計劃,市食品藥品監管局部署了茶葉生產經營專項監督抽檢工作,對全市茶葉生產企業完成全覆蓋抽檢。全市抽檢各類茶葉產品99批次,已出檢驗報告90批次,全部合格。其中抽檢我市生產加工的茶葉76批次,全部合格。
五是共管聯查,打造河源茶葉知名品牌。根據《河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促進我市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市食品藥品監管局聯合農業監管部門,推行健康種植,綠色防控技術,共同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食品安全和茶青質量安全治理體系。積極推動成立茶葉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茶葉行業協會、茶葉生產龍頭企業引領示范作用,全面提升茶葉生產行業管理水平,打造河源茶葉區域知名品牌。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有關職能部門嚴格監管和優質服務下,各行業協會、企業自律協管和社會共治下,我市茶葉行業不斷加強品牌建設,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2018年,我市已有兩個綠茶品種和兩個紅茶品種榮獲“廣東十大好春茶”稱號,8個茶葉品牌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8個茶葉品牌入選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7家茶葉企業獲得有機產品認證,6家茶葉企業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吳水平供稿)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