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河源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河源市教育局主辦,河源市文化館承辦的2025年河源遺珠耀南粵“客家童謠”師資培訓班在市文化館二樓培訓室成功舉辦。河源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鄔曉霞、河源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公共服務科科長林偉國、河源市教育局體衛藝科藝術專干吳劍鋒、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音樂學教授陳菊芬、市文化館館長肖蓼、市文化館副館長陳裕紅、楊俊峰出席了開班儀式。全市各(縣)區文化館(站)文藝業務骨干、各大中小學音樂學科骨干老師等100多人參加培訓,共同學習、探討客家童謠的傳承與創新,為非遺文化注入新活力。
本次培訓班特別邀請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陳菊芬老師,以及河源市客家童謠傳承人賴偉軍老師授課。
陳菊芬老師以《客家童謠的教學和傳承發展》為主題,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客家童謠的文化內涵、教學技巧及傳承策略,并結合實際案例,分享了如何將傳統童謠融入現代美育課堂。
賴偉軍老師則聚焦《客家童謠音樂創作及作品賞析》,帶領學員們賞析經典作品,探討如何通過音樂創作賦予客家童謠新的時代魅力,并現場指導互動,激發學員們的創作靈感。
在培訓期間,學員們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圍繞"客家童謠進校園"和"方言保護與美育結合"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大家一致表示,通過此次培訓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教學能力,更深刻認識到客家童謠作為非遺文化的重要價值。學員們紛紛表示要將所學知識帶回課堂,讓更多學生感受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音樂與文化的交融中播撒文化認同的種子。
為系統推進客家童謠傳承工作,河源市文化館已正式啟動《河源客家童謠教材》的編制工作。目前,教材的前期研究和框架搭建已完成,這本教材將以文化傳承為脈絡,涵蓋河源客家童謠的歷史背景、歌詞解析與實踐指導,將河源本地特色方言融入現代音樂進行創作,力求為學校美育和非遺教育提供一份兼具學術性與實用性的教學依據。教材內容不僅包括傳統的經典童謠,還有針對新時代編寫的創新改編童謠,鼓勵教育者將童謠與現代音樂藝術相結合,讓非遺文化煥發持久生命力。
此次培訓是河源市文化館深化“館校合作”、推動非遺進校園的重要舉措。旨在通過培養專業師資隊伍實現雙重目標:一方面促進非遺文化與學校美育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為河源市優秀客家童謠創作大賽和河源遺珠耀南粵“客家童謠表演賽”儲備優秀作品,將我市創作的優質客家童謠推送參加廣東省少兒藝術花會和河源市群眾文藝作品創作大賽。
2024年12月,河源市源城區中英文學校憑借客家童謠《月光姊》在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音樂節獲獎的案例,印證了該模式對挖掘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有效性。
根據2025年廣東“文化館服務宣傳月”系列活動安排,此次培訓也是重要內容之一。河源市文化館通過公益培訓、文藝演出等形式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包括非遺進校園師資培訓、客家童謠展演等活動,進一步擴大非遺傳承的社會影響力。
未來,河源市文化館將繼續攜手教育部門,開展更多非遺傳承活動,搭建資源共享平臺,讓客家童謠的悠揚旋律傳遍校園,讓文化自信根植于青少年心中!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