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下午3時,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召開省直部門專場記者會,邀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地方金融局主要負責同志就推進“制造業當家” 的相關議題回答記者提問。
鳳凰衛視:想請問劉光明局長,在推動制造業當家工作中質量發揮了哪些支撐作用?
劉光明: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質量工作,圍繞制造業當家,大力實施廣東質量提升工程,讓廣東制造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我們主要突出“五個提升”:
一是突出質量強企提升。聚焦培育壯大制造業企業,大力推動產權保護、公平競爭、企業信用、要素獲取等領域服務水平持續提升,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營商環境,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有效推動我省制造業企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截至2023年底,全省制造業登記在冊的經營主體突破165萬戶,制造業企業86萬戶,新登記制造業企業9.1萬戶,同比分別增長6.8%、5.6%和10.9%。全省“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257.7萬戶,占企業總量的32.9%,較上年末增長13.9%。
二是突出質量強鏈提升。面向全省重點產業集群,牽頭18個部門開展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提升年行動,組建一批重點產業鏈強企服務站,布局建設“一站式”服務平臺170個,幫助9.6萬家經營主體解決質量難題,助推中等規模以上企業增加產值22億元,促進產業鏈整體質量提升。
三是突出質量強基提升。去年,我們抓好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廣東率先建成全國首個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無人機產品、新能源汽車電池及電驅動系統用品、烴基清潔能源、石墨烯、洗滌護膚用品等5個國家質檢中心順利通過驗收并落戶廣東,國家服裝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廣東)清遠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獲批籌建國家碳計量中心(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計量區域中心。全省國家質檢中心87個、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7個,質量認證獲證組織16萬家,獲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4612家,數量均居全國首位,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突出質量管理提升。緊緊抓住首席質量官作為企業質量第一負責人的關鍵作用,在六西格瑪(6σ)管理、全面質量管理、零缺陷、精益管理等優秀質量管理模式基礎上,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帶動質量管理轉型升級,形成一批獨具特色的質量管理方法。目前,全省3萬多家企業建立了首席質量官制度,到2025年我們要實現首席質量官制度在全省制造業大中型企業的全覆蓋。
五是突出產品質量提升。廣東首創快檢篩查方式、研發多款智能檢查設備和監管輔助工具,全面提升質量監管質效。去年國家監督抽查涉及我省的118種產品中,合格率100%的產品種類由2022年的26種增加至34種。對4859家發現質量問題的企業實施修復性技術幫扶,98%以上企業產品未再檢出不合格。
今年,省市場監管局將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推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部署:
?一是出臺一批全面提升制造業質量品牌水平的政策措施;
?二是做優一批質量強鏈重大標志性項目;
?三是選樹一批質量卓越的領軍企業;
?四是建強一批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高水平質量基礎設施;
?五是培育一批質量高端人才,為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貢獻質量力量。
最后,利用這個機會也向大家做一個節目推廣。全國首檔“質量”主題融媒體節目《質勝之道》已于21日開播,這里有企業首席質量官講述的質量管理之道。敬請廣大媒體朋友關注宣傳,協力建設質量強省。謝謝。
南方都市報記者: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請問劉光明局長,近年來標準化工作在服務“制造業當家”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
劉光明: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近年來,我們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聚焦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著力破除粵港澳三地之間和面向國際的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瓶頸制約,加快構建標準化工作“四個體系”。全省企事業單位累計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1.5萬項,行業標準8662項,地方標準2576項,團體標準8698項,牽頭制修訂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標準135項,數量均居全國前列;企業標準34.2萬項,數量居全國第一,有力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總書記指出,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我們在推動質量工作中,主要構建了四個體系:
一是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先進標準體系
印發《關于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的若干措施》,明確標準化助力重點產業穩鏈強鏈工程等14項重點任務。成立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領導小組,明確36個省級部門推進實施標準化戰略的職責。成功創建國家標準化創新發展試點,聚焦產業提升、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領域研制一批先進標準,實現制造業領域主導行業標準全覆蓋。
二是構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制造業標準體系
聯合行業主管部門發布實施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等12個制造業產業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開展20個標準化助力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揭榜掛帥”重點項目研究,建設6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4個國家標準驗證點,56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積極推動廣東產業與標準化技術資源對接,助力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大力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工程,發布我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深入推進專利標準領航工程,搭建5G與AI國際標準必要專利服務平臺,助力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三是構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灣區標準”體系
發布28個領域161項“灣區標準”,粵港澳三地已有近900家企業聲明使用,近百家“灣區標準”示范店落地運營,先進標準引領產業發展動能更加強勁。健全灣區標準組織架構,與港澳簽署共同促進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印發實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指南(試行)》,共建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組建大灣區標準促進會,有力推進灣區互聯互通。
四是構建立足灣區走向世界的國際標準體系
圍繞5G等前沿技術領域提前布局,牽頭注冊“世界無線局域網應用發展聯盟”等國際標準化組織。推動廣州、深圳、珠海成功創建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設立省部共建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基地,成功舉辦國際標準化高峰論壇。2023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機械儲能技術委員會、醫用低溫存儲設備項目委員會等兩個秘書處落戶廣東,目前廣東共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技術機構秘書處17個,國際注冊專家781名,為提升我省企業和產業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強力支撐,支持制造業當家。謝謝。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